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派作家采取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视角,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比较,乡村赞美和城市批判是他们矢志不移、道不尽的创作主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回环吟唱的协奏曲和咏叹调。  相似文献   

2.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作家张炜是一位传统文明的坚守者,他以小说为载体,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和对农业文明的赞赏杂糅起来,谱成一曲田园牧歌,荡漾在工业文明的上空。这部乐曲分为三章:对土地的执着、对家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于多种感情道德化的美化。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所创作的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从生态危机的视角揭示现代文明的精神缺陷和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批判意识和对都市精神生态的忧思。  相似文献   

5.
6.
衡阳本土作家刘定安,以他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确立了在当今湖南文坛的地位。他的作品尤其是散文,因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乡土的深深眷念、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对乡村的悲悯与思考、对民俗的关注与向往,构成了他乡土散文独特的艺术主题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农民、市民曲折的历史经历成就了文学的绚丽,平民小说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的小说创作。其中,叙述地域民俗、民风、民情,讴歌人情、人性美,展示理想生活的田园牧歌式平民小说形成了一种叙事潮流。研究其发展轨迹,对新世纪的小说创作实践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京派作家笔下的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题材小说是京派小说的重要题材领域,京派作家构建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意在讴歌乡村世界伦理的和谐、情感的真挚和人性的健全,展示乡村世界的民俗美、风情美和人情美。而都市题材小说是作为乡村叙述总体的一个对照系和陪衬物而存在,旨在揭露“城市世界”人性的异化、道德的沦丧和生命力的萎缩。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刘庆邦的柔美小说文本的分析,揭示出刘庆邦的柔美小说在对中国田园牧歌型抒情小说风俗民情的描绘,田园牧歌情调的营造,人性美的讴歌的承续上,又表现出追求情趣美、趣味化等新特点。并结合作家个性和时代潮流对这种新变作出了分析,指出刘庆邦的情爱小说是中国田园牧歌型抒情小说在商品化大潮冲击下继承传统的同时而主动作出的调适:由雅向俗,从高品位的审美趣味的追求转向世俗化、大众化趣味的迎合。  相似文献   

10.
对于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学院派色彩的京派作家群体的探讨,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意在探讨京派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的关系,并探寻京派小说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中形成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既写了不少优美的牧歌,也写了许多慷慨悲歌。他的田园诗基本写实,并未刻意美化农村。有关“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议,说明《桃花源记》并非乌托邦,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理想化。陶渊明的慷慨悲歌,主要是对世事的批评和不平的倾诉。作为一位诗人、思想家,陶渊明的思想自有其光辉。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与反讽──京派作家的城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乡下人”为审美主体的创作活动赋予了京派作家一个相同的共性:抒写乡土时的抒情和依恋与审视城市时的嘲讽和厌倦,这嘲讽不是用直露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遵循“和谐”、“适度”的审美原则。象征与反讽就契合了这种审美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实现了京派作家对城市的文化审视,使人性的异化现象得以鲜明而集中的表现,象征与反讽构成了京派作家城市小说内容与形式相互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论女作家肖红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在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斗争旋涡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人世间仅度过三十一个春秋的萧红,她不足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却是值得骄傲的,她留下了近八十万字的文学遗产。特别是她的小说创作更是富有成果的。自三十年代初开始,她便相继发表了《弃儿》、《王阿嫂的死》、《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小说,特别是继著名的《生死场》“给上海文坛一个新奇和振动”之后,她又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出了她那夺目的思想和艺术光彩。她选定了“五四”以来由鲁迅所  相似文献   

14.
黄钲的小说主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特征颇为鲜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巨大变革,坚持文学写人性,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位壮族作家,他善于描写少数民族风情,并将其融合于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之中。另外,由于急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加入文学主潮,也导致在小说的主题与故事之间出现裂痕。八十年代末,黄钲的小说转向追求通俗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台湾新文学“成熟期”与“战争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杨逵的小说创作。笔者认为杨逵的小说创作以高度的思想性将台湾新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吴维山 《今日教育》2007,(11S):48-48
我没去过荷兰.却因有幸聆听刘燕老师执教的《牧场之国》,在她的引领下,真正去了一回荷兰。短短的40分钟,让我们领略了异国优美的田园风光,仿佛置身于“天人合一”的境地。听后反思,刘老师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废名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写出了宗法农村的萧条和农民的苦难。在传统意义的象征艺术手法基础上,局部借鉴现代表现手法,形成其在现代小说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
关注“小人物”,写尽他们悲惨无告的生存状态是两岸乡土小说家黄春明和高晓声共同的创作倾向。他们不仅塑造出多样的“小人物”形象,写出他们信难同情的遭遇,同时在这缜人物身上挖掘出沉潜滞淀的国民劣根性。显现 二者创作意识的惊人相通及作家理性的审思,使作品得以提升。但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作家个人审美理想的差异,又使二人的程峭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台湾女作家蒋晓云被誉为"又一张爱玲",她以冷酷的笔调书写了台湾社会转型期都市男女爱情中的无情与彷徨,继承了张爱玲对人性自私与冷漠的披露。蒋晓云秉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爱情当作揭示社会病态的一面镜子,冷眼看待人生种种。当其将视野扩大后,"民国书写"和"怀乡书写"成为其创作的另一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女性通常是主角,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了自己关于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