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2.
"死"是汉语常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文中以"死"为例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死"的语法特点和使用现象,"死"字本义是生命殆尽,成语中的"死"大多保留了原义,现代汉语中"死"逐渐语法化,开始作为一个语素存在,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语素意义;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补语的成分,形式上表示为[(主语)+动词(或形容词)+死+(宾语)+了];在方言中也可表示昵称。运用共时的方法将汉语的"死"和英语中的"死"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指导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死客子"是湖南沅陵县境内的一种汉语方言,"死客子"效摄、蟹摄、流摄既有语音借贷现象、也有调值分韵现象。  相似文献   

4.
"不A不B"构式是汉语的常见构式,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本文就汉语"不A不B"构式中的"不作不死"从语法、语义、语用层面进行分析。从语法角度看,"不作不死"的"作"和"死"能够成词,具有相关性;从语义角度看,"不作不死"属于"不A不B"语义关系中的充分条件关系;从语用关系看,"不作不死"倾向于贬义色彩。它以话者的立场来表达某种主观认识,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5.
正在汉语的立场上看汉语用汉语的方式说汉语语音答问朱晓农著说"王冕死了父亲"句刘探宙著说"的"和"的"字结构完权著韵律和语法柯航著主语和话题宋文辉著从"单复句"到"流水句"许立群著汉语词类问题王冬梅著汉语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有些问题经过多轮讨论,依然热度不减。有鉴于此,本着摆脱印欧语眼光、减少执着、活泼思想的宗旨,沈家煊先生主编了  相似文献   

6.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对汉语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蒙古国的汉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由于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僵,负面的教学效应比较严重。我们认为HSK可以在"反馈效应"、"学习策略培训"、加强听力训练等方面对蒙古国汉语教学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汉语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为例,详细地论述了历史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历史文献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局限性。为了将汉语史研究推向更加深入、系统的新阶段,我们要将"死材料"与"活材料"结合起来,在注重考证历史文献的同时,也重视对方言和亲属语言的研究与运用。  相似文献   

8.
"得~"结构词在现代汉语和各地方言中都很常见,例如现代汉语中"得了""得令""得到"等,在北京话中也会有"得嘞"这样的表达。怀宁方言中也有很多"得~"结构的表达,它们有不同的构词特点,表示不同的意思。文章拟从"得了""得着""得很/死"的结构来对怀宁方言中的"得~"结构进行初步探索,了解其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9.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代用语被用于掩饰"死"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本文从宗教信仰方面探讨中英文化的生死观,解读汉英死亡代用语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现代汉语可逆句句型的分类,以"X+死+了"为切入点,选取"NP_1+V+死+NP_2+了"致使类句式为例,对语言环境中的真实语料进行分析,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NP_1+V+死+NP_2+了"致使类可逆句式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构式语法,在考察现代汉语中"往死里X"结构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认为该结构为蕴含高程度量的半实体性构式,"往""死""里"是常项,变量"X"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构件"死"的指称性较强,"往死里V"构式隐喻承继"往N里V"构式。随着变量"V"的聚合特征逐渐泛化,"A"不断涌入,常项"死"概念语义日益磨损,变量和常项双向互动下,构式"往死里X"演变为一个高程度量构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12.
《古代“死”的别名》补遗吕友仁,冯好杰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在谈及委婉语(cuphemism)时说:“‘死’的别名为最多。”我们相信这话不错。但究竟有多少,恐怕一时还难以作出准确回答。清人梁章钜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浪迹丛炎》卷九《人死别称》条列举...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考察了汉语状态动词"死"与其对应越译动词"chêt"各自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特点,从而找出两者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并找出异同之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红色在中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文化意义有相同、相似点,亦有迥然不同处,这导致了汉泰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的相似与不同。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的对应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基本相符;第二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有某项引申意义,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此项意义缺失;第三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某项引申意义缺失,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有此项意义。汉语教师在面向泰国学生教授汉语中含"红"字词语的引申意义时,针对汉泰两种语言中含"红(■)"字词语引申意义的三种对应情况,可以酌情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举一反三     
《小读者》2003,(12)
一位老师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讲解夸张用语“死了”的用法,并举了一些例子:作业难死了,问题多死了,难受死了,高兴死了。第二天,一位留学生让人捎来一张请假条,上写:老师,我病死了,不能来上课了。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语与外语的问题。本文说的是中学生的语文水平问题,看似与外语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中确实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受大环境的影响,受一些硬性规定的严格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对外语肯于下死功夫,耗费了大量时间,这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人主观地认为,中国人的汉语水平还会有问题吗?于是乎问题随之而来,造成学生对汉语不重视,不肯下死功夫。有一件媒体报道的真事很能说明问题,有家外企招聘中国员工,有位外语极佳的应聘者却落选了,是因为他的外语水平不够好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汉语水平太差,不过关。外企雇员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振羽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102-104
"生"是唐代新产生的一个程度副词。它并不像一般程度副词那样是从形容词虚化而来的,而是在与程度副词"死"的对举呼应中,受到"死"的诱发而产生的。"生"自唐代产生以后,至宋代达到鼎盛时期,但元代以后迅速衰落,在现代汉语里它只能作为一个语素残留在少数几个双音词里。  相似文献   

18.
所谓"出生入死",在《韩非子·解老》中是这样解释的:"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离开了生存势必要走向死亡。"——此为正解。从音乐的角度,结合民族音乐学与宗教信仰等相关知识,"出生入死"还可以有他解,即走出自己的认识局限,从"他者"的角度来比较、认识和理解问题,则前路开阔;仅限于自身的认知范畴而妄自尊大,则固步自封,不得究竟。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83.6%的人认为现在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60.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但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看来,汉语不存在什么危机。万建中的意见很有代表性,在这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性质形容词和一部分动词后可以出现极性程度补语。极性程度补语在语法、语义、语用上有自己的特点。充当极性程度补语的词有"极、透、死、坏"四个。这四个词在充当极性程度补语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差异;它们在充当结果补语与极性程度补语时意义是不同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