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作文》2007,(Z1)
[新题展示]苏东坡与惠崇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抱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如如来。"  相似文献   

2.
“诗是什么?诗是艺术的精华,没有诗,便没有完美的艺术;而没有艺术,也就没有完美的人生。”“诗永远属于年轻的人,属于火热的心,我乐于将此书献给他们。”这是著名诗歌理论家、本刊《诗与画》专栏作者孙光萱在其新著《诗与人生》后记所说的一段话。该书作为“人生与艺术”丛书之一种,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著名前辈作家柯灵作序。本刊编辑部将出售作者签名本,每册定价3.55元,邮发0.20元,邮挂另加0.60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蒲松龄“幻由人生”主张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抒发人生哲理,而在于他对小说虚幻题材、虚构手法的清醒理论认可。这对于他之前的小说理论界的混乱观念不啻是一次清。普遍的时代幻灭感、对戏曲理论和庄子美学思想的消化吸收,促成了蒲松龄的理论自觉。他的“幻由人生”的理论主张。对清初开始的小说创作高潮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誉刘禹锡为“诗豪”,可谓恰中肯綮之评,因为不论是从诗人迭遭打击迫害贬谪的身世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与豪雄性格来说,还是从其诗作所洋溢的英武豪迈的雄豪风格来说,诗人诗作都无愧于“诗豪”之美誉。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盛唐时期极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倾泻而出,绝无牵强之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虚静说”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揭示了“虚静说”与作家创作心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虚静的心境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来历代文学批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唐代诗人刘禹锡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其中《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两首七言绝句很是特别。这两首诗前后相隔十四年,但情感一脉相承,诗意前后衔接,精神依然如故,均在抒发诗人因宦海沉浮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笔者针对美术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培养的特点,以"视觉日记"的形式进行尝试,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表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曾任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诗坛一位重要诗人,曾被称为“诗豪”。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文人通过诗歌唱和来抒情言志,成为一时风尚。其中,刘禹锡、柳宗元二人的唱和活动集中表现了二人共同政治命运中结下的深厚情谊。通过刘柳唱和诗的研究,可以把个性迥异但志趣相同的两大文豪的心路历程联系起来,两相对照,比单独研究个人诗作又多了一层深意,从而能更加深入理解在中唐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有志不获骋"的正直文人群体普遍的思想波动和人生感悟,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体裁是创新式的语文课文表现形式,通过文字旁白的形式,将诗词作者的诗词创作动机以及作者在诗词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展现于其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词的领会程度,同时,借助这样的课文形式创新,使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诗词彰显出深远的意境,特别是在精心打磨的现代语言旁白的映衬之下,诗词读来更具文化韵味。就教学而言,此种体裁实现了对诗词意境的立体化展现,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学习诗词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强校"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重点不仅仅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环节,更需要重视和强调使用与培养环节,尤其是整个学术体制的完善和学术环境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3.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作者是中唐的杰出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到边远的朗州任职多年。被贬十年后,他和柳宗元等人由贬所奉召至京,时正值“花时”,他们便相约赏花,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订正旧史书中对刘禹锡父系的某些错误记载”,卞孝萱先生在《刘禹锡年谱》等专著、论文中,作了详细考证,对刘禹锡的母系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有确切的论证,也有考证失实者.颇有重新研究之必要。一卞先生在《刘禹锡年谱》及《年谱》(增订本)中说:刘禹锡“无兄弟”。但刘禹锡有《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后二首》诗,卞先生说,“这是从兄”。读者很难理解:“家兄”何以”是从兄“? 卞先生言之有据。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同生无手足之助”。《上中书李相公启》:“内无手足之助”。《上门下武相公启》:“一身主祀”。这些材料是否可以断定刘禹锡“无兄弟?”不可以。 1.“同生无手足之助”,是说同生兄弟中,无身居高位者,对于刘禹锡的不幸遭贬,要求内移,无能为助。“手足”是修饰语(附加成  相似文献   

15.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两句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实现“四海为家”的和平统一环境里,要看到在萧萧的芦荻中尚有“故垒”的存在,尚有变统一为分裂、变进步为倒退的危险,决不能掉以轻心;对分裂倒退的反动残余势力,必须坚决专政,才能保卫胜利果实。这就是刘禹锡的名诗《西塞山怀古》的最后两句给我们的启示。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铜江)人,是唐代著名的法家和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诗人,曾和柳宗元以骨干身份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他在公元824年,调职赴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时所作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构建了一座艺术"乐园"。乐园是自然之境与内心之境接触、熔融后的艺术再现。在对乐园追寻的过程中,人性得到了提升,个人将自身置于万物循环之中进行思索,并使艺术的乐园形象得到了审美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生活中几种意义的体验之一,孤独是有其现实性和深刻意味的。在孤独中,人们反躬自省,直面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前长期不甚明了的真理现在却变得一目了然了;以往对事物的谬见如今也清楚地现出原形。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2001年第7-8期发表了陆精康先生的大作《也说“持其踵为之泣”》一文(以下简称陆文)。陆文就如何训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持其踵为之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陆文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把“持其踵为之泣”翻译为“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不自然,不合乎人情常理。又以西汉刘向《说苑·修文》中所记载的先秦时期的迎娶之礼为主要依据,从而得出如下观点:赵威后送女儿燕后出嫁之时,之所以要“持其踵”(即握持女儿燕后的脚后跟),是为了从女儿丈夫家所带来的两双鞋中择取一双及时给女儿燕后穿上。此明证是,陆文…  相似文献   

19.
杜甫成为伟大的诗人,不仅在于他转益多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且更在于他有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种"自觉"又不仅仅表现在"技巧"、"功夫"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将诗人作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这当然是与诗人诗为"家事"的自豪、"窃攀屈宋"的艺术取向、宋玉"吾师"的价值范式和自身现实遭遇构成接受视野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王维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的“孤烟直”,注家多有分岐.烟何以直,这是西北及北方独特的地理气候决定的.历来学者解诗派少考虑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往往在古籍里找根源,这是历代解诗者的明显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