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贾环是个顽劣少年,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的亮点,形成其"顽劣"品行的根本原因,是贾府长辈们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与钩心斗角的家庭氛围、长期以来消极与否定情感的承受所造成的内心压抑、母亲赵姨娘的反面引导等等所造成的。剖析贾环顽劣品行的成因,对我们当代教育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
李香珠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4):44-46,56
贾环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的一个,他形象猥琐,品德低下,又善于兴风作浪。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庶出的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爱的缺失,是其顽劣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曹雪芹通过与宝玉的对比完成其形象的塑造,从而使贾环这一文学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庶子贾环     
《红楼梦》中人物如过江之鲫,属于庶子贾环的镜头少得可怜,而且凡是有其影像的情节,他几乎都是反面角色。不难发现,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亦或是作者和读者,都很难对贾环产生一丝喜爱。梳理作品中贾环的活动,他的劣迹劣行只能算是小阴谋小破坏。真正品行恶劣的如薛蟠者,却比贾环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贾环特殊的庶子身份。试图以庶子身份作为主线,串联起贾环的品貌和言行及其在整个家族中的地位,并以贾环为代表,分析庶子在中国传统家族生活中的地位和状态及背后隐含的文化背景原因。庶子作为社会上下阶层结合的产物,社会对他们"不纯正"血统的排斥,是由于人类对稳定社会形态的固守,而这可以追寻至人类早期群居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环是《红楼梦》中被作者全面否定的一个人物,他形象猥琐、品德低下,为人阴狠、歹毒。该文从贾环自身性格、父母教养方式、嫡庶制度等方面对其悖德型人格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这种探讨对我们反思社会人生、后代教育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价值"就在于为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习惯、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与品行教育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基。基于当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拔苗助长"、过于重视学习结果与显性价值,忽视心理健康、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等价值取向的偏差,应构建一种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学前教育"基础性价值"取向:从显性价值到隐性价值,从重视当下到关注未来,从追逐工具价值到尊重幼儿成长需求,从经验积累到智慧启迪。但由于对学前教育本质问题的忽视,也造成学前教育"基础性价值"的迷失:幼儿心理健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良好习惯难养成,混淆培养兴趣与"对兴趣培养"的差异,对幼儿品行教育的意识尚需提高等。构建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是政府、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担当起这份责任,形成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性价值"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正>"美"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追求,犹如生活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要素,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蔡元培认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的一大关键就在于美育。美育是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审美的态度、敏锐的感觉、细腻的眼光、充沛的情感,就不会沦为无聊乏味的庸庸之辈,更不会成为离经叛道的顽劣之徒。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数年来始终坚持以艺术教育带动师生的全面发展,探索出"文化引领—艺术熏陶—匡正言行—成就品行"这样一条适用于各个学科的艺术育人路径,成就自己的"育人之道"。2020年10月,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品行教育与技能教育是关键。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开展"品行教育"系列活动和合校内外德育实践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通过课程改革与设计、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勤工俭学、建立仿真实验室和开展校企合作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8.
张文博 《甘肃教育》2014,(19):32-33
正理念是一种精神,也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教育的哲学思考,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导性的教育观念体系。为了培养学识广博、品行雅正的优秀公民,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成就优质博雅教育,铸就时代领袖公民"的教育愿景,力求通过"博雅教育",构建学生、教师、学校高位、优质、和谐发展。本文就谈谈博雅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一所学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关  相似文献   

9.
魏伟  曹雯雯 《成才之路》2012,(28):20-21
在学生品行塑造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向一致却又经常出现分歧。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每个人就读时间最长的"学校"。如若二者能够紧密结合,将会更有利于塑造学生优良的品行。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目的在于品格的形成",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 - 1903)的一句名言.它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尘,无论对何种教育而言,其真理的光辉都显得更加灿烂. 品格,指人的"品性;品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品行是"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受社会道德、生活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个人道德面貌的表征."(《辞海(第六版)》)教育活动总是具体的,而各种具体活动归结到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品格的形成",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尤其是道德修养,使他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1.
"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须先砥砺第一等品行。"这是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说的一段话。我们的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第一等的品行",学校也应该以培养"有涵养、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有国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是在教育中承担着特殊职责和使命的一个群体,在班主任工作中师生品行互动对学生的发展发生着很大的影响。互动是教育中师生交往的本质,要使学生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就必须研究清楚交往中影响互动的因素及其相关性程度,因为这样才能寻找出促进交往中良性互动的途径,寻找出优化班主任工作及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因而对班主任工作中师生品行互动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是对学生品行对班主任品行影响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三亚一中、嘉积中学、琼海师范学校、琼台师范学校、东方师范学校、海口市十三小学等6所学校中随  相似文献   

13.
"品行生"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病理"的典型现象,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问题并不断恶化。深入了解"品行生"的表现、成因,通过以心灵沟通、家教苏醒、社会共鸣三大教育体系为引线来转化、遏制"品行生"的现象,共同拯救学生的品德、行为,培育一个思想道德境界较高的下一代,进而拯救民族的教育、拯救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正>一直以来,品行后进生的转化都是令许多班主任老师感到头疼与棘手的问题,素质教育在当前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品行后进生的相关问题引起家长、老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阶段,是教育大厦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生意志、情感、思维、想象、极易、感知等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对小学阶段品行后进生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品行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父母的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品行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家庭品行教育呢?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做人,而不是传授知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可见任何时候品行都处于首位,道德品行的缺失是不能容忍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教育两个不同的名词,其本义却是相通的。按老子的《道德经》所释,"道"指自然运行的真理、规律,"德"指人世向善的品行、素养。按《说文解字》,"教"指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指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推,教育应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那么所倡导的"道德的教育",其要义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基于以上认识,将地理教育置身于教育的道德体系中理解,合乎"道"至于"德"的地理教育应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主席曾说:"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可我们的许多教育者却不管那么多,只要响亮、时髦、好听就行,不管逻辑上通与不通,内容上是否打架,实践中是否能办到,只要说着顺口,听着顺耳就行。在牙克石,有一所中学喊出的教育口号是:"品行第一、学力第一、健康第一、安全第一",那么请问,都"第一",哪个"第二"呢?或许人家说,我们旨在强调品行、学力、健康、安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搞教育的都知道什么是"差班":学习差,纪律差,行为规范差…… 诚然,"差班"的学生与好班的学生实在不能相提并论,但真正的"差班"不是学习方面差,而是在品行方面差,而能给学生树立品行方面榜样的只有班主任老师.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渴望被关注、被爱、被认可和赏识的需求,只是顽劣孩子的这个角落更为隐蔽。当我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