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李渔的戏曲结构理论出发,以洪升的《长生殿》为例,详细地理解全剧内容。李渔提出了"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而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就是相对于戏曲结构的重要部分。因此,文章从李渔的戏曲结构论中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来看《长生殿》。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是古代社会崇尚"和"的人际关系的结果,其中人物化解矛盾冲突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相通。《西厢记》中"白马解围"、莺莺失身、老夫人认可等推动情节转变的事件,都是剧中人物利用人情、脸面等资源化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和李渔的《闲情偶记》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金圣叹的戏曲批评,李渔声称"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而对自己的创作实践,李渔则自评为"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从戏曲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一者求"谐里耳",一者求"入文心"。  相似文献   

6.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通观一下《复庵记》,它的立意主旨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全篇围绕和突出一个“志”  相似文献   

8.
李渔对于传奇戏曲的结构艺术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见解,他创作的《巧团圆》传奇结构精美而谨严,其作为“主脑”具体表现的“一人一事”明确清晰;前后情节讲求埋伏照应,针线细密;布局巧妙合理,尤其结局部分富于团圆之趣。  相似文献   

9.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在分析词曲创作时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以及格局篇的写作中均对《西厢记》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于文字之间,李渔对《西厢记》进行了极高的评价,也指出了其宾白等方面的稍显不足,同时对《南西厢》的改编表示了一定的批评之意。  相似文献   

10.
1能力点解读古人说:"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也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是核心,是灵魂。它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是评判一篇文章优劣的标尺。有了"意",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反映的主题、展露的思想、抒发的情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既从《西厢记》中得到启迪,又在《西厢记》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文章结合具体文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对《西厢记》的阅读,宝黛跨越爱情的门槛;对《西厢记》的使用,宝黛享受爱情的密码;对《西厢记》的超越,宝黛得到爱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三个部分论述阎连科的文学创作.第一部分对中国当代文坛走向与阎连科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则通过熊修雨教授提出的“他者化”概念对阎连科写作的局限进行作品与理论的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则通过阎连科最新作品《风雅颂》与《炸裂志》的比较,分析阎连科未来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3.
成书于清初的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名著。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中提出并阐发了诸多极富理论创见的文论思想,然而这些文论思想在清代的传播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传播局面。金批《西厢记》的文论思想在清初影响极大,并得到李渔、毛纶等文化名人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清代中期之后,其文论思想的传播却出现失承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既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思想风气有关,也与清代戏曲发展的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4.
群文荐读     
<正>《西厢记》"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包含了《西厢记》《牡丹亭》和《卖娥冤》三个剧作。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做了优化,虽说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老夫人出尔反尔棒打鸳鸯,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机智聪慧促成姻缘的红娘。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16.
<正>《西厢记》中,当崔莺莺、张生这两位自由恋爱的"明星"被封建保守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严防死守之时,红娘就是促使这场自由恋爱圆满胜利的重要推手、不可小觑的配角。本文拟以《长亭送别》为例,探析红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微妙作用,并探求其在小说、戏剧教学方面的启示。《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节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角究竟是谁,历来颇有争议。特别是一些《西厢记》的改编本,出于演出需要更是随意改动原作的人物安排。本文作者从王实甫的创作原意、后来戏剧理论家的评点入手,认为王实甫《西厢记》的第一主角应为崔莺莺,第二主角为红娘,第三主角则是张生。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厢记》的本数问题向来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问题,不少戏剧研究者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不是王实甫所做,金圣叹曾把第五本定为《西厢记》的"续书"。这样的论断本身只是存某种考据的作用,但是无意间就产生了一种关于评定第五本价值的探讨,对于崔张完婚大团圆的结局,研究界历来有不同的声音,"草桥店惊梦"可否作为戏剧的结局?在现代的研究中仍是《西厢记》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将使用现代视角对于第五本的价值问题作出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三美论"为基础,通过实例较为系统地对比、分析、总结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果然精彩纷呈,是其"三美论"的典范,值得广大文学翻译工作者及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结构"理论是其理论的重点之一,提出"结构第一"。其中"立主脑"在结构中占据中心地位,显示了中国古典戏剧重视叙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做到"密针线"、"减头绪"。在结构内容的虚实问题上,要"实则实到底","虚则虚到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