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朝事实》为作于南宋而记天水一朝典章制度之典籍,其原书已佚,现存版本皆承自乾隆时期学者奉敕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二十卷本。对于《宋朝事实》的作者旧有四种观点:即沈收、沈攸、李伋、李攸,其中最后一种当为正确说法。此书于南宋末年流传较普遍,原书亡佚应是在明代中期。  相似文献   

2.
《宋朝事实》是两宋之际承议郎李攸所撰史书,在宋代流传颇广,然至后代逐渐亡佚。至清乾隆时,四库馆臣才从《永乐大典》中将该书辑出,釐定成二十卷本,并刊行于世,遂成后世通行本《宋朝事实》之祖本。因曾亡佚,历来书目对其卷次、作者等著录多有歧异。本文系统钩稽,对其作者、卷次、流传等问题逐一辨析梳理,以并略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注重抓好导入新课、巩固练习两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导入新课。 (一)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导入新课。如教学第九册《题临安邸》,可结合历史内容进行诱导:“宋朝分哪两个时期?南宋是怎样建立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南宋统  相似文献   

4.
试论《于湖词》在宋朝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词集题跋、词选和词作,传递出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在宋朝传播的丰富内涵,前两种形式表现出对《于湖词》豪迈雄壮和清旷秀雅词风的认可,而考察宋人词作对于湖词句的化用,我们确定张孝祥乃南宋初期豪放词坛的重要词人,其词对后来的辛派词人或辛派推崇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董煟《救荒活民书》的价值与历史地位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荒活民书》是南宋名臣董煟撰写的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荒政的著作,该书记述了从先秦到南宋的救荒概况。董煟提出了一系列救荒策略,列举了宋朝士大夫的救荒实例,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是中国古代荒政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6.
新近由中州书社出版的关履权《两宋史论》中说:宋代定官制杂乱,重床叠屋。真宗时,一次所裁冗员便达十九万五千多员。并说:宋祁在《景文集》卷二十六上称:“南宋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关于宋朝官员的人数,曾巩在《元丰类稿》卷三十《议经费》中言:“(真宗)景德(年间)官一万余员;(仁宗)皇祐(年间)二万余员;(英宗)治平(年间)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李心传在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非常重视识字教学。宋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仍然采取集中识字的办法 ,沿用了前代的《千字文》 ,还编写了不少新的集中识字教材。在众多的识字教材中 ,以《百家姓》、《三字经》最为著名。《百家姓》是北宋初年流传开的。南宋王明清在详细考证了《百家姓》以后说 :编撰者“似是两浙钱氏有国(吴越国)时小民所著”。因为篇首的“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等姓 ,都是宋初几个有关王室的姓。其中 ,“赵”姓居前位 ,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姓 ,是国姓 ;“钱”是刚刚归顺宋朝的吴越王钱氏 ;“孙”为…  相似文献   

8.
“黍离”是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9.
《六朝通鉴博议》是出自南宋史学大家李焘之手、而在后世又较受冷遇的一部史评类著作。《博议》之受冷遇,或与其应世性质太过明显、缺乏考辩钩沉有关。然而立足当今,《博议》对读者感触中国传统史学的褒贬鉴戒,理解中国历史上南北对立时代的史实,体会六朝京都的自然与人文形势,仍是颇多助益。至于《博议》的精旨要义,特别值得提出者三点,即解释了六朝"终不能混一区夏"的原因,指出了东晋南朝能够与十六国北朝对抗的缘故及其意义,作者寄望于为南宋朝廷提供龟鉴。  相似文献   

10.
新科明法科是王安石科举改革中为诸科改习进士科而设的过渡环节,亦是明法科存在于科举考试中的最后阶段。新科明法科身为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组成部分,其命运沉浮不仅折射出熙宁变法的政治起伏,亦是熙宁变法之后律法地位在北宋后期及南宋前期之浮沉的反映。新科明法科作为朝廷以律法取士的最后阶段,于南宋高宗时被彻底废除,然其废除后影响不止于宋朝,宋朝以后中国法律人才的缺乏及胥吏之患亦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1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篇,写于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年已六十六岁.自从一一六二年辛弃疾南归之后,南宋和金之间一直保持着对峙局面。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偷生、不图收复中原的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和焦虑。一二○二年,韩(?)胄(宋宁宗妻韩氏的叔父)凭外戚关系加太师,掌握了南宋朝政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图谋北伐,以便建立大功,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于是他一面  相似文献   

12.
《历代兵制》共八卷,宋陈傅良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上溯成周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唐以来历代兵制之得失,于宋代言之尤祥。……盖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此书当系陈氏亲撰无疑。然事实并非如此。南宋建炎末,王铚奉旨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赵构赐其书名曰《枢庭备检》。王铚自云:”谨列自建国已来兵制沿革,与夫祖宗御戎备边,又请军兴废所因”。是书凡二百卷,乃藏于枢密院。其子王明德在他的《挥尘录》中不仅记述了此事,还完整保存了该书一篇自序。然由于《宋史·艺文志》不载,故到元时已失传。  相似文献   

13.
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但四字何人所刺,民间传闻有多种版本。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上说“母刺”,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较晚,不足为凭。《宋史·何铸传》审问岳飞的史事,说岳飞背上四字乃“旧刺”也。按此线索考查可知这“旧刺”实是旧制所致。这与宋代“刺字为兵”的制度有关。宋朝统治阶级在招募兵勇时,兵勇脸部要被刺字,是为人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也有不刺字于面…  相似文献   

14.
杨高崴 《考试周刊》2012,(81):19-20
一、采石疑云 1161年的宋金采石大战(又称绍兴辛巳宋金大战)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南宋王朝最重要的保卫战。其历史地位不下于赤壁、淝水之战。惊心动魄的采石大战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河山,是汉民族为主的宋朝对金朝非常少见的大胜仗,也为中华文化,尤其是理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南宋立国的十三战功(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中有五战功与采石大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 诗文选本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批评形式。南宋人所编诗文选本数量众多,可以考知其名的就有三百多种,现存二百余种,可见,这一时期的诗文选本远远超迈前代。然而,学术界对南宋诗文选本却缺乏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6月推出张智华的博士论文《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以下简称《选本》),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读全书,笔者认  相似文献   

16.
<正> 学报本期郑重刊出《新三字经》的英文译本。它是我校英语教授梁卓尧及时钻研,在全国率先完成的译作。 《新三字经》一书最近由广东省文教、宣传部门作家、教师、专家、学者与当地出版部门通力合作写成的,是一部字数不多,内容丰富,适宜于广大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学习的读物。因之它一问世,就受到了全国读者的热烈欢迎。 顾名思义,既有《新三字经》的出现,必然有“旧三字”的存在。事实正是如此。 早在我国南宋时期,社会上就出现过一部叫《三字经》的书。据传作者为南宋学者王应麟也有人说是区适子所作。虽然有些争议,但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迄今为止缺乏研究的《钱塘遗事》,从作者生平到内容价值、编纂特色以及版本源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考述,认为:在宋末元初修史热潮和出版印刷业发达的背景下杂采群书而成的《钱塘遗事》,编纂者从总结宋朝灭亡教训出发,以政治史为主,汇集了大量南宋史料;分条立目的《钱塘遗事》,与编年纪事的《宋季三朝政要》互为表里,洵为值得重视的研究晚宋历史与文化之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8.
袁燮《斋毛诗经筵讲义》是宋代有重要特点的《诗经》学著作,集中体现了经学的经世致用的功能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色彩。究其原因,一方面,袁燮是陆九渊的高徒,袁氏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了陆学的思想,把心学运用于社会。他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心”之精神的体现,而普天之下的精神又系于君主之精神。除师承陆九渊心学以外,袁燮还受南宋文献派和功利派的影响,在哲学上讲究体用,因此在解经中注重阐发圣贤之义、治国之理。宋朝政治上软弱无能,一味妥协退让,是袁燮解《诗》体现致用特点的重要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初期,宋朝与高丽王氏政权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交流。宋朝音乐经过两国间的贡赐活动、典籍交流等途径输入高丽,给予高丽音乐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江苏镇江市的北固山上,有一座著名古刹甘露寺,相传在此有一段刘备招亲的故事。至今甘露寺尚有相亲楼及狠石、走马涧、祭江亭等遗迹,使游人发思古之幽情,为“天下第一江山”生色不少。可惜,传说只是传说,事实并非如此。最重要的事实是,在刘备招亲时,还没有甘露寺。据现存最早镇江方志《嘉定镇江志》记载,甘露寺是唐人李德裕于宝历年间(825~826)为唐穆宗祈“冥福”而建。实际上,甘露寺在李德裕以前已经存在。南宋陈天麟《甘露寺重建多景楼记》说“寺兴于唐”,大概是不错的。梁武帝曾登过北固山,当时山上只有一个小亭,而且山路窄狭难行,可见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