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随着各界对网络红人“犀利哥”的关注,“犀利哥”迅速从一个特指名词开始泛化,因其外在特质而泛化为与“时尚”有关之人,因其内在特质而泛化为与“弱势”有关之人,并因此衍生出“犀利”词族。与此同时,与“犀利”有关地域方言用法在这股潮流中,也获得了“新词”的身份而进入流行词语的行列。  相似文献   

2.
2010年初.一位街头流浪者,因其沧桑、深邃的表情.不伦不类的“混搭”穿衣风格.迅速窜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犀利哥”。随着“犀利哥”的大红大紫.“犀利”一词也开始华丽丽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相似文献   

3.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旨从“天-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作一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对不起,你走错门了。"歌厅门卫拦住了一位头发有点蓬乱、衣着不够整洁的"犀利哥"。"我是来唱歌的。""那你手里的蛇皮袋……不是来拾荒的吧?""我的袋子不带进去就是了。"在歌厅当老板的爸爸走过来说":这儿有些啤酒瓶你拿走吧。""不要。我是来消费的。""犀利哥"说完,径直往里走。爸爸把他领进包厢,打开了音响设备。"犀利哥"娴熟地操作起来。他的发型、穿着引起了我的好奇。"叔叔,您家在哪里?"我问。  相似文献   

5.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它或者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或者是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文学艺术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这种对于“诗意”表现的艺术起源论观点,正是解决“审美泛化”问题的一剂良药,正因其如此,决定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官上,而应具有更深层的“意境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6.
犀利猫     
老妈下班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流浪猫。它脏兮兮的,多像网络红人”犀利哥”呀!爸爸说扔掉算了,但是被我坚决拦了下来--因为我喜欢“犀利哥”,所以也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只“犀利猫”。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18,(1):74-79
"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因此中国的文学革命以"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为主题进行启蒙,但启蒙因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源的阶级性和理论研究方式的"他者化""殖民化",而使中国陷入西方的"现代化"囹圄。鲁迅作为中国启蒙先觉者,一方面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因其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反对庸众,反思启蒙知识分子与民众、革命的关系,表现出具有辩证思维特质的决战精神和主体性建构的复杂过程,是解决当代的"现代化"困境的重要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同一个班上学生差异万千的个性,往往能碰撞出别样的精彩。这就是"犀利姐"带给我的启示。"犀利姐"的称号是我在心里为她取的。这个女生话锋尖锐、用词犀利,针对别人时简直是"一往无前"。所以我在心里暗暗称她"犀利姐"。一对一,"犀利姐"锋芒毕露"犀利姐"的犀利再一次展现了。在班级QQ群中,矛盾随着"犀利姐"和小电的争吵展现在大家面前。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参考资料都认为,苏轼的《石钟山记》里所说的"古之人不余欺"的"古之人"是郦道元。但笔者认为,只要仔细地加以推敲,就能否定上述观点,这个"古之人"应是为石钟山命名的人,而绝对不是郦道元。可以从这个句式本身出发,进而从文章所出现的人物阐述,再从苏轼的性格以及文章中的三处写疑去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孟子善用比喻。在《孟子》中很多地方借用"水"的自然特性或以"水"为喻来宣扬儒家的学说,形象而深刻;或与人辩论,言辞犀利,感情充沛,占尽上风。  相似文献   

11.
"一量名"和"X量名"(X表示二和二以上的数目)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做主语,"一量名"和"X量名"表现为有标记与无标记的差异;做宾语,表现为有省略与无省略的差异;做谓语,表现为有泛化与无泛化的差异。在语义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单量与多量、本用与转用、指实与指虚的差异。在语用上,"一量名"和"X量名"存在着焦点位置的差异和话题功能的差异。"一量名"和"X量名"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一"的虚化造成的,但同时也和二或二以上数词的集合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何其芳的诗歌特别是早期诗集《预言》因其具有鲜明的个人精神特征与超拔的艺术体验而备受读者与批评家的关注和盛赞。何其芳的诗文大都采用了"独语"的调式,在梦幻般的诗意中抒写"迷茫"、"孤独"与"忧郁"的心灵世界。诗人早期的诗歌文本及其体现出的独特的精神特质也恰恰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所展示给读者的"力"的内涵与交互阐释的魅力,而《预言》中的《脚步》一诗正是这样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逍遥游》中"而征一国者",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译为"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可见,编者是将"而"当做顺接连词来理解.但笔者总觉得不顺畅,以为"而"解为"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美女"称谓语的流行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特点的探究,说明"美女"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由此引发对社会称谓语有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新概念     
有武之人是要讲武德的——纵然你宝剑在手锋利无比,且手痒难耐,也不能乱杀乱砍;而舞笔弄墨者在法定的言论自由圈内是毋须讲文德的,你文笔有多犀利便有多犀利,凡不顺眼的都可一一抹杀,而不必担心要负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有许多可探讨的角度,本文研究的角度是其小说的"民间书写"特质。鲁迅小说会贯穿大量民间文化的书写,源于其童年切实的民间经验和成年后对民间文化的关注;而这种"民间书写"会成为鲁迅小说的"特质"又与其后来的漂泊经历、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有关。本文分别从其小说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知识分子陌生化的叙述视角、对民间文化中鬼文化的突出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双重态度四个维度,去剖析鲁迅小说中对于底层人物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描写及鲁迅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从而发现其与众不同的"民间书写"特质。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与《红楼梦》以其细致传神的人物塑造、活灵活现的场景描写,真实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市民阶层的人欲横流和物质追求,对明清两代盛行的同性恋风气也作出了生动的展示。《金瓶梅》以因果报应为作品主旨,描写以"欲"、"利"为媒介的同性行为,对同性恋现象表达了深切不满与厌恶;而《红楼梦》则大旨谈"情",对至情的同性恋者更具人文关怀,赞扬真情、深情之人。两本小说有关同性恋现象"欲望"与"至情"的不同表述方式,总体来说都是为了起到劝诫世人、颂扬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本特质教学是针对由于语文教学内容"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往前"赶"而使得教学效果"浮"的通病提出来的。文本特质教学主张恪守"价值最高原则"遴选教学内容,在知性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双轮驱动下实现文本特质的私人化。在实践中,常以内容、技法或语词为切入口,促进文本特质"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特质"外显化→法理化→功能化→私人化"的步步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学生读完《鱼我所欲也》中的这段文字后,我兴致勃勃地  相似文献   

20.
正何谓文本特质?文本特质指某个文本或某类文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品质、特色之类的美质元素或美质组合,可以是写作技巧类,也可以是思想道义类,还可以是情感类、审美类等。笔者前期研究发现,文本特质的内化一般遵循"外显化→法理化→功能化→私人化"的规律。由于学习者内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类文本产生了"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的分野,"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以不同的清晰度和活跃度共存于学习者的生命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