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鬼魅叙事"为研究视角观照苏童的文学书写,为其相关研究打开了创新性的空间。基于对苏童新世纪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的研读,深入探析其文学意象建构的"鬼魅性"。并通过分析其鬼魅叙事中寓言与虚构等表意策略,探析其批判当下道德沦落与历史虚无化现状的现实指向,深刻地揭示出苏童文学叙事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叙事为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叙事元模式这个理念出发,探讨了《史记》在叙事时序、叙事速度上对《水浒传》的影响,并认为《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单传、合传及附传三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4.
《西行漫记》以当下叙事、现场叙事的方式进行写作,却获得了无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它汲取了传记的某些长处,注意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因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的叙事与历史的叙事并不是绝然相异的,中国历史上许多记述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都成功地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斯诺的《西行漫记》也是如此。当下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其实并没有超过斯诺当时的认识。斯诺常常自觉放弃自己作为作者的话语权,将叙事的权力让给被访者,使叙事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5.
人类自古就在"叙事",人类也一直在"叙事",因为"叙事"是人类在人际交流、世界认知、知识传承、文明递续方面的重要手段。于是,"叙事无所不在"成为一个历史事实,也成为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名的"陈词滥调"之一。就历史情形看,"叙事"总首先是口头的,然后是书面的;首先是日常的,然后是文学的;首先是质朴的,然后是艺术性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记忆这个命题属于双向阐释范畴:从文学视角去研究记忆的叙事与生产,从记忆视角去研究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以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为研究对象,提出观点:从文化记忆的时间维度出发,青年在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在非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从文化记忆的空间维度出发,青年游离于城市与乡村、现实与历史之间,渴望找到协调方法,被动或主动地完成了文化认同。最后提出,研究成长叙事与文化记忆的关系,不仅为了"对抗遗忘",而是更好地"理解现在"。  相似文献   

7.
李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1):109-112
陈染的自传体小说《私人生活》,以其独特的女性叙事构成作品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引起国内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纪实与虚构,叙事视角的交替,叙事人称的转换三个角度出发,探讨陈染小说《私人生活》独特的叙事方式,从中看出作者如何成功地实施这一叙事策略,以自我为个案抒写精神自传,以一种趋于心理与哲学的思想者的姿态,表达出对生命的体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哲性思索和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8.
集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司马迁,以毕生精力写成的伟大著作——《史记》,不仅开创了史学上的纪传体史学,而且也开辟了文学史上史传文学这一新的领域。它对后世叙事文学,特别是唐代以后的小说戏曲,具有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文学史上叙事文学发展演变的角度总结《史记》叙事与抒情的经验,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9.
叙事学作为文学批评工具将文学理论与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文学素材。利用叙事技巧分析《孤独的孩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业余作家都梁用一种带着戏谑调侃又不乏清新浪漫的回忆性叙事,在消费社会里成功实现了<血色浪漫>对"文革"记忆的别样叙事.<血色浪漫>承袭并有机融合了"知青文学"的回忆性叙事和王朔"顽主"系列小说中对"文革"记忆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它在一种多重缝合的叙事样式中,在多元化的当代话语背景下,以个人感性的生命体验来丰富"文革"叙事,在回忆性的个人历史表述中回归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然而又用戏仿的手法,使叙事带有某种暧昧的后现代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疏离与反叛,契合了大众对历史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金霞 《天中学刊》2012,27(6):93-96
《青春之歌》在叙事策略上与众多文本发生了互文性关系:首先,它承继了"五四"叙事、"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叙事模式;其次,它遵从了1950年代社会历史文本对文学叙事的规约;再次,后启蒙叙事文本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叙事方面的修正。因此,在互文性视阈下解读《青春之歌》的叙事策略,可获取一种新的艺术视野和发现,显示出文学与文化交汇通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雌性的草地》是著名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早期代表性作品。它以先锋的叙事手法、现代的写作观念迥异于作者同样描写军旅题材的前两部小说,实现了创作水准的初步成熟。即使与同时期的先锋文学创作相比,由于对人类存在的荒谬性思考暨现代性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小说理应昂然屹立于当代艺苑。第三人称叙事者"我"既自行拆解文本的虚构原委,又超越常规与人物娓娓而谈,达成真实与虚构的无缝接榫,在生成文本张力的同时,也探讨了虚构的多面样式,体现了作者精妙的叙事技艺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编辑型全知视角不仅悉力全方位掌控故事,直接剖露叙述者的思想,而且与受述者平等对话,丰富了文本的话语空间;人物内视角以历史在场的方式弥补细节空缺,在生动还原历史图景的同时,也意欲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自由直接引语、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分别作用于叙事节奏、性格刻画、情节发展、语意密度等,体现了驳杂的叙事话语。不宁唯是,词语搭配生成的陌生化效果,反常规的标点、格式与重音、空白的互缘共生,皆增添了文本韵致。  相似文献   

14.
德育教材开发中的叙事素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教材中的叙事素材具有启发与激活、交往与对话、引导与示范等功能;有效地发挥诸种功能,须克服“再叙事”过程中权威型叙事关系的弊端,遵循人性化、生活化、情境性等呈现原则,从引发儿童的道德叙事、促进儿童的道德生长出发,以叙事意图为指引,综合考虑叙事类型、叙事结构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6.
在余华先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活着》最为显著的文学特征就是其极具代表性的双层叙事结构与鲜明的文学艺术美特征,这样的结构贯穿于小说的各个情节中,蕴藏着"活着"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时又极大程度地烘托出整体的独特审美效果。本文分别从第一人称叙事层与以福贵为主体的第二叙述层深度剖析了《活着》当中的双层叙事结构,并通过故事较强的真实性、半陌生化的效果两个维度,解读了其蕴含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发表的第八部小说《爱》中延续了对爱这一人类基本情感的关注,并将此主题与叙事的空间形式有机结合,引领读者去关注黑人社区内部的性别问题。本文拟从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去解析托尼·莫里森是如何灵活运用以非线性的叙事语言、并置的文本结构﹑互动式的阅读为代表的空间叙事策略将作家个人的文学政治观融入空间叙事形式,并深化"爱"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叙事艺术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最突出地反映在小说中,"离开了叙述,‘情节和行为'就算不成一个‘作品'".①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叙事,意味也大不相同.因而阅读小说,不仅要关注故事,即"写了什么",更要关注其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叙事,即"怎么来写".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