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     
【作者简介】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天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20世纪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没有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的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永别了,武器     
亨利·腓特力是一个出生在美国的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志愿兵的身份参加了意大利军队,被授予中尉军衔。 他指挥一个汽车救护队,驻扎在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上临近前线的哥里察小镇。他的面前是一片萧索的景象,使他感到无限惆怅。 第一个夏天,意大利军队连着打了几场胜仗,战局有了好转。腓特力中尉在米兰度过了一段假期。当他返回驻地时,看见了10部汽车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长长的车棚下,司机们正忙着检修。他检查了每一部车子,对一切情况都相当满意。他暗自想:“我人不在这儿看管车子,显然没多大关系。” 和腓特力中尉…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体现着"美国精神",海明威及其笔下的人物都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就是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让亨利用"有色"眼镜审视着整个世界。在爱国主义、宗教都变得无比虚无的时候,亨利将食物等物质化的事物作为发泄自己实用主义意识的主要方式。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有着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由于战争打破了整个世界的秩序,传统理念随之被打破。凯瑟琳冲破传统思想与亨利走到了一起。凯瑟琳在亨利身上找到了"未婚夫"的替代品,亨利通过凯瑟琳找到情欲以打发战争带来的空虚。詹姆士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分析《永别了,武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挖掘海明威佳作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文章讲述了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战争的丑陋、残酷和对爱情、理想的摧残。亨利在战争、爱情和死亡方面表现出的虚无主义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性格缺陷方面的原因,反映了海明威20年代迷茫的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许多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永别了,武器》就是一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海明威擅长运用各种叙事技巧,《永别了,武器》就充分展示了他的多维叙事艺术。通过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叙事时序和人称,揭示该作品的叙事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美国伟大的作家,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永别了,武器》是他的成熟之作.他的写作风格在当时及现在都很有影响,并且对理解文中的人物和小说本身都很有帮助.本文对此小说中的主要写作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晓霞 《考试周刊》2010,(26):32-33
海明威是20世纪著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永别了,武器》作为他举世闻名的一部力作向读者展示了他精湛的叙事艺术。本文从叙事情境,叙事声音和距离、叙事时序三个方面详细地剖析海明威的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永别了,武器》中,作者省去大量的饰词,甚至省略动词。作者使用这样的叙述方式,暗示文字下藏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人称和称呼这样的细节入手,致力于捕捉文字下模糊不清的感觉印象。  相似文献   

9.
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被评论家们普遍认为体现其最高成就的小说,其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战中和一战刚刚结束后的生活及人物的复杂心理。本文从战争对爱情的影响这一视觉来解读此小说,以此拓宽阅读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最先接触《永别了,武器》是通过同名电影,那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至于我实在想找原著看一看。令人吃惊的是:原著与电影描述的虽是同一个故事,但效果却完全不同。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交织着“生”与“死”,这个主题时刻震荡着观众的心。而这部原著却极为平淡,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正是这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相继爆发了两次战争,在此背景下,海明威以个人为介入点来写战争,以人为价值尺度,用人道、人性来审视战争,注视在一个杂乱无章、混乱的世界中人对命运的抗争、和这种抗争的失败,《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就是这样的一个失败者。因为某种神秘、不可知力量的存在,使得人类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就像是一个无法逃脱的陷井。同时,还从海明威的生平简析其生死观的某些成因,他充满宿命色彩的一生是这种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推崇妇女的“三从四德”,以“女子无才便是德”阻止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将女子捆缚成男子的附庸。同样在西方父权世界中,也是由男性主宰一切,扮演着权威、尊严、力量的主体角色,而女性也处于附庸男性的从属地位。现实反映在文学创作中,男性勇敢强悍的个性在作品中被大肆渲染并带上炫目的光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推崇妇女的三从四德,以女子无才便是德阻止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将女子捆缚成男子的附庸。同样在西方父权世界中,也是由男性主宰一切,扮演着权威、尊  相似文献   

14.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海明威在作品中通过描写战争的几个侧面来揭示这样一个主题:战争给人类带来死亡,带来厄运,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同时,它也体现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本文具体地从“他人即地狱”,“世界的荒谬”和“自由和选择”这几个方面论证书中具有的存在主义思想因素,以反映海明威和其他存在主义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不仅是兵书,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支撑点就是人的生存。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文本的召唤结构,呼应了《孙子兵法》的精神内涵:反战。《永别了,武器》苦苦追问人的价值、精神的归宿、未来的出路,其文本彰显的荒诞和虚无正是执着于"人的存在"本真状态,文学的终极关怀书写的是人的本真生存、精神的觉醒归宿、美好的家国生活等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描写了战争与爱情。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和理想。享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是战争中觉醒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战争中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的爱成了欢乐与痛苦的根源。爱情是美好的,然而战争中的爱情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相似文献   

17.
1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永别了,武器》是其文学思想和艺术创作都走向成熟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他战争题材的扛鼎之作.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借助对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达到了渲染氛围、深化主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作品以写“硬汉”著称,其故事发生的背景往往是残酷的战争或无情的自然: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生命和爱情,而硬汉主人公却顽强地生活下去;与自然的斗争也往往以惨败而告终,而硬汉们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打垮。然而,作为一名人文作家,其作品“柔”的一面却备受忽视。本文就尝试以《永别了,武器》为例,解读和评析海明威作品中柔情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永别了,武器》是半自传体小说,文章分析了,海明威式英雄主义和硬汉精神,雷德里克.亨利果断,顽强,临危不惧,满怀与厄运拼搏到底的激情,都是精神打不垮的硬汉子,都是孤独奋斗的硬汉子。"人可以被毁掉,但最终是不可战胜的",进而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