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汉末建安年间出现的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文学意味的文人集团,孕育出"文学的自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变。本文以邺下游宴活动入手,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揭示邺下游宴与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之关系。  相似文献   

2.
邺下文学集团的文学活动是在曹氏父子的领导下进行的。曹氏拥有政治和文学上的绝对权力和优势,成为邺下文学集团的领军人物,主宰着邺下文学集团,影响邺下文人的创作,使邺下文学集团在领导层、作家队伍、创作环境及诗歌内容等方面,呈现出贵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学交游是文人之间以创作为目的的文学活动。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父子皆雅好文学,那些因战乱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先后聚集到邺城,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邺下文人集团.邺前文人集团和前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曹操为领导核心,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呈现出功利性向非功利性、主情过渡的特征;后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丕、植兄弟为文人集团更直接的领导,曹氏兄弟与邺下文人举行过重大的文学活动如南皮之游、西园盛会等,在这些文学交游活动中,他们借物咏叹、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技艺,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也以主情、非功利性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曹操入邺(建安九年)后的十余年间,以三曹和七子(孔融实未参与)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频繁的应酬交际的活动中,饮宴赋诗、赠答酬唱,创作了大量的诗赋作品,表现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和审美追求。本文从文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邺下文人的创作心态、试与赋的交融互动等方面入手,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曹操网罗几位文士的情境的详细考察,再现了邺下文学集团的具体形成过程,从中可见曹操在战乱年代扶持文学之功。文章梳理史料,清晰勾勒出邺下文人五次集体随军出征的过程。邺下文人携笔从戎、吟诗作文,使森严威冷的军旅平添许多儒雅风流。  相似文献   

6.
以建安七子和三曹为核心的邺下丈人多宴会赋诗,互相诗赋赠答,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学创作团体--邺下文学集团.邺下文学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其创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唱和赠答.邺下文人们的诗赋交往使他们的作品多了些歌功颂德的内容,促进了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使邺下文学在文以气主导下慷慨悲凉诗风与华丽诗风并存.  相似文献   

7.
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统治的北中国出现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因,论者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加以探讨,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曹操为诸子“置官属”,妙选文学,对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不容忽视,它是形成邺下文学集团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邺下文学集团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活动方式与内容及影响等问题。认为,邺下文学集团是以曹操诸子设置官属为契机而形成,诸子官属以曹丕与曹植的为最盛。曹丕官属可分两个阶段,五官中郎将官属中有徐干、应玚、苏林、刘廙诸人,太子官属有刘桢、王昶、郑冲诸人。曹植官属有毋丘俭、应玚、徐干、郑袤、邯郸淳、刘桢、任嘏、司马孚诸人。邺下文学集团多具有政治官属性质,但团结集中了文学家开展文学活动。邺下文学集团的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有:游园欢宴中的赋诗、命题创作、同一题目大家同时作、彼此赠阅品赏修改作品、品评作家与编撰诗文集等。邺下文学集团组织起来开展文学活动,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其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也为后世文学集团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9.
阮籍常人人格的过渡性特征及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日常行为及诗文创作的研究,揭示阮籍极富个性的人格特征。与邺下文人的英雄人格和陶渊明的至人人格相比较,阮籍的人格属于常人人格。在将这种常人人格置于阮籍个人的人格发展和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中进行考察时,发现这种人格构筑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并由此而显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丕的诗歌很好地继承了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革新和发展,即完成纯粹之七言诗体、变叙事为主为抒情为主、诗风清丽哀怨。此外,曹丕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和"文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1.
邺下时期"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学理论观点的提出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专业文人创作队伍的形成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张扬是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文学观念的自觉和文学批评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又一重要体现.因此,邺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相似文献   

12.
邺下文士的文学交游频繁,其形式主要有:游宴、同题共作、校猎、赠答等。在交游活动中,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诗艺,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高潮,"彬彬之盛"的邺下文学繁荣局面就是在交游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围绕着曹氏父子聚集而成的邺下文人集团直接承袭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其"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形成了后人所称道的"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了第一个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所以说建安文学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一席独特的令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末建安时期,随着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文学成为人们表达世俗情感的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由于受众的扩大和广泛化,文学在题材、艺术形式,以至表现方式上有明显的俗化倾向。邺下作家普遍重视俗文学创作,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有更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7.
曹操“唯才是举“的才性观是对汉代“经明行修“传统才性观的反拨,其独举“才智“的才性观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建安文人的“逞才“风和邺下文学的兴盛.文章围绕建安文人逞才的具体表现,对建安文人逞才与五言诗、即兴抒情小赋、奏章檄文等文体的发展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梳理,同时对邺下的逞才环境,邺下文人集团新的宾主关系和慷慨缘情的逞才特点等作出粗浅分析,试图分析探讨曹操才性观与建安文人逞才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家福 《西藏教育》2014,(12):18-20
<正>先秦到汉代的主流文学形式,从《诗经》的四言诗开始,次第经过了楚辞、汉赋和汉乐府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和形式有着较大变化。汉初,辞赋盛行,文人大量从事赋体创作,并不重视已经"式微"的四言诗,更看不上被认为是"别体"的五言诗;所以文人诗歌作品数量并不多,质量并不高,这甚至导致了诗歌创作的日渐没落。另一方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与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无不相关。正是在这种文学历史环境中,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曹操带头冲破了汉赋的束缚,从古老的《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重新造就了四言诗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邺下文学集团时期,集团内部文人的宴集、游览、出征等活动极大地深化了该期文人对文学本质特征及其功用的认识与理解.其渠道就是邺下文学集团的文人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活动本质特征和作用的认识、看法等活动观念,一旦受到那些活动的感发,文人创作了反映那些活动的作品时,文人的活动观念就部分地转化成了文人的文学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了孔子以来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使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是一组无论从创作时间、文体风格还是诗歌主旨上都饱受争议的拟作。该诗并非模拟历史上不曾记载过的《邺中集》,而是谢灵运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力,以魏太子与建安诸子的宴集及作品为原型所拟构的一场空前绝后的完美盛宴,是谢灵运元嘉五年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