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2025年。西奥多·托姆布里是一位信件撰写人,心思细腻而深邃,能写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刚结束与妻子凯瑟琳的婚姻,还没走出心碎的阴影。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它的化身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与萨曼莎很快发现他们如此的投缘,而且存在双向的需求与欲望,人机友谊最终发展成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异爱情……有些人轻飘飘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相处却沉重得出乎意料,而离开却又是那么猝不及防,孤独的人往往爱得最深。《她》犹如一首浅吟低唱的情诗,温情脉脉却又不乏深刻。它向内挖掘,通过塑造一个敏感、孤独且自私的普通人,展现了都市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实际上,从来不是科技改变人的生活,而是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内心改变了世界与生活方式。爱,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凌霞 《考试周刊》2011,(9):20-2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在二十三岁时创作并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便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解读此部小说,包括它的多重主题、宗教色彩、创作技巧、社会意义等。对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研究也非常盛行。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与切入角度的多元化凸显了小说自身的包容性。然而,大多数评论家意在强调对作品的内容的探讨而忽略了研究帮助表达作品意义的形式,譬如叙事技巧。本文利用热奈特和里门—柯南的叙事理论对《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向读者揭示作者如何从叙事视角这方面来深化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心地澄明,不为物转。我们为什么那么热爱喧嚣,那么陶醉于瞬间的刺激?为什么那么喜欢咖啡的悠闲,那么迷恋与自然一体的旅游?明白了,我们的内心孤独。它藏得很深,左右我们的行为,又无法察觉。我们把孤独看做是我的对立,我们在逃避、在掩饰,用生活的喧嚣欺骗自己。其实孤独本来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要正视孤独,在孤独中享受久违的宁谧和安详,给心放个假,做一次最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2008,(17)
很久以前,在美国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对父子。春天的时候,他们在田里播撒种子;夏天的时候,他们辛勤地施肥、浇水;待到秋天,看到累累果实,他们喜不胜收。正待收割的时候,突然一个晚上,一场飓风卷走了所有庄稼,连一棵都没有留下。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前,在美国的一个村庄住着一对父子,春天的时候,他们在田里播撒种子;夏天的时候,他们辛勤地施肥、浇水;待到秋天,看到累累果实,他们喜不胜收。正  相似文献   

6.
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所关注的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明显视而不见的东西”,即始终萦绕现代社会的孤独形态。她认为,现代文明中“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卡森式的孤独主题之所以备受作者及现代人关注,这其中既有卡森个人创作及情感经历的影响,也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7.
麦卡勒斯作品的孤独主题一直占据评论界的中心,其引申出的女性主义、诗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内涵在近几年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然而。鲜有对其作品的叙事策略方面的研究。圭卡勒斯的天才不仅仅体现在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精致的叙事技巧上。文章借助熟奈特及申丹的叙事理论,以视角为切入点,对其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独特的叙事策略进行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静艺 《考试周刊》2012,(84):20-20
麦卡勒斯在其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深刻地描写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作品中的边缘人隔绝于社会,并且相互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小说的人物结构以辛格为中心,并且在辛格的梦中暗示了这一结构的最终坍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对比,作品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5):67-71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对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解读,探究小说中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揭示话语之间的"颠覆"和"遏制"权力模式。"假小子"的反抗,是对"南方淑女"传统的颠覆和挑战,"假小子"的回归,是颠覆性元素被社会主流话语收编的过程。麦卡勒斯通过少女米克的经历,以"性别模糊"对摆脱南方淑女传统进行尝试,既是强烈指责美国南方霸权文化对个体自由扼杀,也体现出作家对南方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麦卡勒斯高度关注人类生存境况。她的首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0)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出发旨在探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人物米克面临生存困境时的自由选择。在南方淑女为规范形象的社会压力下,米克的男性性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冲突使她备受折磨。最终她选择模仿传统妇女形象。通过描写米克的挣扎、痛苦,麦卡勒斯成功地激起大众对处于父权制文化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不仅展现了美国南方人们的精神隔绝和信仰缺失,而且揭露了南方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在象征主义的视角下,从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意象四个方面剖析人们的信仰缺失。  相似文献   

13.
麦卡勒斯作品的孤独主题一直占据评论界的中心,其引申出的女性主义、诗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义涵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麦卡勒斯的天才不仅体现在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精致的叙事技巧上。麦卡勒斯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视角具有多变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应用,零视角的应用,以及内视角的应用等方面。三种视角巧妙地来回切换,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随着女性意识在美国现代社会的蔓延和发展,女性成长这一写作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米克是她的作品中女性成长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这米克的成长过程。通过对米克成长过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时南方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1947)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但是现有的双性同体解读容易最后落入探寻作者生平和性格特点的窠臼中,故而忽视了麦卡勒斯文学创作的初衷。如果运用哈贝马斯的性别交往理论来解读麦卡勒斯的双性同体,就不难发现麦式双性同体的创造性:它是矛盾的,不确定的,流动的,富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辛格、米克和比夫的分析入手,解读麦卡勒斯式的孤独。哑巴辛格的瓤独源自于他走不出年少时的阴影,最终选择自杀;而男孩子气的女孩米克的孤独在于其对青春期成长过程的不适应:咖啡馆的比夫与孤独斗争的方式是努力实现自我与身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著名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主题之一就是对于父权社会中女性命运,尤其是对南方女性命运的描写。《心是孤独的猎手》,作为麦卡勒斯的处女作,自出版起,就受到各方评论家的关注,但大多数评论主要集中于对小说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然而,除了对人与人之间隔离状况的描写,麦卡勒斯还试图将《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女主人公-米勒描写成雌雄同体的“变性人”,从而利用这种被解构的女性呈现出父权社会在女性通往自由之路上所展现霸权。“雌雄同体”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的描述当中,现主要传达者一种对人类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期盼,是一种超越的完美人的存在。尽管在霸权之下米勒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回归南方淑女的厄运,但麦卡勒斯通过对米勒的雌雄同体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摆脱是南方淑女摆脱传统“刻板形象”上的努力,并对她们从禁锢的意愿与个性中解放出来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主要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成名作,正如其标题所示,小说充分揭露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 孤独.孤独几乎是任何时代作家都曾不遗余力描写的主题,但是卡森·麦卡勒斯的描写却独树一帜,更为深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融合了音乐中的概念,整个故事的结构安排犹如一支文字谱写的赋格曲,这种独特的赋格曲式的叙述结构更进一步深化了孤独这一主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小说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的兴起。酷儿主要指性取向多样性和社会性别身份不稳定的人。近年来,酷儿理论广泛运用于研究文学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中的人物辛格,米克,比夫。三个人都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酷儿。本文主要讲述在酷儿理论下文中三个人的酷儿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孤独的爱。  相似文献   

20.
从对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文本分析入手,通过对人物之间轮辐结构和上帝形象的分析,试图找出这种结构本身的虚空与人物的信仰危机之间的联系。讨论得出位于中轴位置的辛格,实际代表了沉默的上帝,并认为20世纪宗教信仰根基的动摇,轮辐最终只是虚空,不能带动人类历史车轮的转动,走向生活的和谐与安详。最后回归到作品题目所表达的追逐的徒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