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受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以彰显生命精神为主的境界理论,这不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一种独特倾向,更是中国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诗歌中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淌出无限的神韵美,这种审美源于作家审美观照中的物我契合,从而形成静穆悠远的意境,它把人的生命意状、人生情致和山水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是人类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它能通达一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是人类生命韵致的审美绽放。  相似文献   

3.
李瑞珍 《学苑教育》2012,(15):94-94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自陶渊明以后,田园诗派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蔚为壮观的一大主流,一直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诗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提出了质疑,并探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以及我国古典诗歌中常人境界与诗人境界的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6.
意境的哲学内涵是生命自由,中国古典艺术意境便是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它主要由官志缘情的诗歌意境、气韵生动的绘画意境和自然山水的诗画意境三种类型构成。历史地看,这三种类型又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从儒家境界向道来境界转变,精神自由追求不断深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清莹境界的文化基础马连芬中国的诗歌,追求一种清莹的境界。如山光水色之清,“清泉吐翠流”(庾阐),“清泉石上流”(王维),“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彻”(张孝祥《念奴娇》)。其他还有...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而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则是提高中国文化英译质量的一种途径,所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已建立完善的翻译美学体系,以其理论中关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观点,进行《唐诗三百首》古诗不同译法的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质量的保证必须基于其自有形式美与非形式美,再辅以译者主观能动性,否则将引起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李金发是中国古典文化现代转变的一种典型、一个极端。他的象征主义诗歌,不将忧郁作为现实情绪而当作一种美的品质加以追求,把中国古典式的愁郁改造为具有新的美学含义的生命幻想。隐没在李金发诗行中的幽深的中国式古典意境和怨妇闺思式的绯侧凄怨,以及意象的含蓄和朦胧着力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生命的追恋,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古典愁郁心灵的一个现代守护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产生过影响已是 东西方评论界 毋需争论的问题,但更深一步的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影响原因的研究却很 少有人涉及。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影响原因:第一,中国 古典诗歌在理论基础和艺术风格上和意象派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及其相似;第二,体现在中国 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特征有助于庞德实现意象派的艺术目标;第三,庞德是一位乐意接受外国 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鉴赏诗歌是文学爱好者的必修课。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意境,把它看成诗之极致,这是有别于西方诗歌的重要民族特色,也是中国诗歌独特神韵之所在。本文从意境入手,从神、理、韵、味、趣五个方面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  相似文献   

12.
李明伟 《文教资料》2008,(28):318-320
本文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两步法",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可以兴"的传统,体悟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第二步,由学生自己创作,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白话文的诗化语言来诠释古典诗歌,从而达到诗人的"兴"与学生的"兴"相融合的境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并能从中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3.
诗歌以有限的形象生发无限的审美效果,这一现象在"意境"理论中得到了阐述。"境"这一文论术语来自佛教概念。钟嵘的《诗品序》"赋比兴"三义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可视作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雏形。诗歌的意境理论成型于唐代。王昌龄"三境"并提,首推"意境"一词。皎然《诗式》对诗歌意境和风格的关系作了辨析,司空图发展了《诗式》中的境界风格理论,提出"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王国维一部《人间词话》集中研究"境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古典诗歌意境理论至此基本形成。目前意境理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意境或境界的追求是主体和客体,意与象,文本与接受之间的和谐统一,代表着古典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与作为西方文化精神表征的和谐美不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中和美是中国艺术家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中和美的追求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生命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宇宙生命的广大和谐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内涵与精神力量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广泛阅读古典诗歌文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其进行学习鉴赏,重点关照诗歌的画面美、情思美和语言美。通过这三方面的观照,便可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有所心得。  相似文献   

16.
王士稹“神韵”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总结,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诗歌历来具有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传统。剖析“神韵”说背后的生命意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生命认知与感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意象创造上有共同之处,如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等因素,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不同之处,如意象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方式,意象的审美追求及表现力度.  相似文献   

18.
靳乾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24-128
从生命与死亡的轮回、都市与故乡的求索、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三个创作角度,探讨了胡海泉的诗歌与歌词作品的艺术内涵,发现其作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并富有哲学超验的元素。而且他的作品既传承了古典诗词的精髓,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其诗歌与歌词作品互为参照,达到了诗性共融的境界,为诗歌与歌词艺术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古典诗歌几乎达到了至美的境界。其结构之严谨、语言之优美、风格之深远,无一不显示了其鲜明的艺术性。同时创作主体的多元性、艺术风格的渗透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创作构思的跳跃性又使古典诗歌体现出一种艺术境界的整体性和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姜耕玉的诗集《雪亮的风》在口语化和陌生化、古典化和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诗歌探索。在这种诗歌形式的探索中展示了一个现代社会尚存的"圣洁"空明的诗歌家园,让我们在"阔大"、"空寂"和"静穆"的审美意蕴中抵达了诗人所守望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