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优美的散文往往是真与美兼而有之的。但是言与情如果美到一定的极致,又可以补他者之失。《今生今世》与《多余的话》就是这两种艺术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就义前在福建汀州狱中所写《多馀的话》,最初选载于一九三五年八九月出版的《社会新闻》第十二卷第六、七、八期。一九三七年三月五日至四月五日出版的《逸经》半月刊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期,全文发表此文。后来香港、日本的几种刊物,也陆续转载,均为铅字排印。一九六七年,某些“讨瞿”组织印发的《多馀的话》,一九七四年某出版社内部发行“供批判用”的《多馀的话》,都是根据《逸经》本翻印。《上海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所载《多馀的话》,当亦根据此本印行。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11,(7):11-11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于福建长汀。据在场目睹者描述:瞿秋白从容镇定地走出长汀中山公园,边走边与同行者谈话。"信步至亭前,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酌自饮,谈笑自若……”“高唱国际歌,酒毕徐步刑场。”他指着一处草坪,微笑着说:“此地很好!”遂盘膝而坐……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但代表他最高文学成就的却是他的散文创作。他创作的散文作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朱自清自幼少年老成,性格内向,在上学期间不大爱说话,也很少与同学交往。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是九个孩子的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家庭重担和生活压力。在事业上,他积极进取。为了激励自己加倍努力,他改号“佩弦”,取《韩非子》“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意。在道德上,他严于律己,追求道德的完善。与同时代的青年作家相比,朱自清似乎更多几分卓然儒风。他没有郁达夫式的颓…  相似文献   

5.
引 言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他主持“八七”会议,纠正与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参与决定和指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等全国各地的暴动,把中国革命从当时的严重失败中挽救过来。此后不久,他也曾犯过盲动主义错误,但能够认识改正。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品中的美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真实美,一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的散文无不洋溢着美感,而这种美感却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这一闪光点在他的代表作之一《荔枝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此散文处处都显现着一种奇特的幻觉与玄妙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品中的美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真实美,一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的散文无不洋溢着美感,而这种美感却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这一闪光点在他的代表作之一《荔枝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此散文处处都显现着一种奇特的幻觉与玄妙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于刘亮程《风中的院门》,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作者所描述的38年的边疆生活,学生毫无类似的生活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其解读;他们怎样才能读懂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所蕴藏的含义?实际教学中不乏将文章的意旨直接指向学生的情形,但这  相似文献   

9.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散文和诗一样,都讲究意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朱自清散文的意境大多委婉、深邃,如清风明月,在气氛的营造中见出诗的色彩和情韵。朱自清作为一名诗人,在写作散文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诗的语言与构思方式,形成了一种诗意美。固然,这种美有些单一,甚至重复,但这也许正是朱自清散文的魅力所在。朱自清散文诗化的意境,首先表现在诗化环境的描写上。环境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化的环境则奠定了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基石。“绿”作为大自然的一种颜色,它象征着详和与满足。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绿”作为一…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12.
怎样认识《多余的话》的主要倾向及其性质,这是评价瞿秋白的关键。粉碎“四人帮”以后,史学界的同志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倒了“四人帮”一伙强加在瞿秋白同志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使秋白同志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了昭雪。但在重新评价秋白同志的历史功过的过程中,对《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及其主要思想倾向问题,有些分歧,现将这些分歧意见整理发表,并将《多余的话》全文作为附录刊出,以便于深入开展讨论。近年来,学术界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到《多余的话》评价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篇:《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第三、第十二期,先后发表了李洪林同志的《打破党史禁区》,陈铁健同志的《重评多余的话》,王维礼、杜文君同志的《应当全面评价瞿秋白》。一九七九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刊载了蒋铃、马鸿生同志合写的简讯《关于瞿秋白的评价问题》。一九七九年本刊第一、第二期先后发表了王关兴同志的《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批判“四人帮”对瞿秋白烈士的诬陷》和王亚朴同志的《怎样看待〈多余的话〉》。一九八○年三月廿一日,丁玲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我对〈多余的话〉的理解。。一、关于《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声律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中,读者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因声以求气”,从而感受诗歌表现出的声律美。那么,散文是否也具有声律美呢?我们从《故都的秋》中便可见一斑。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以写美文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魅力不衰,这不仅因为它道出了人类悲秋与颂秋的永恒情感,也不仅因为它有着感人的妙语,作品语言的声律美恐怕是重要原因。《故都的秋》的声律美首先在行文中作者有意识地注意一些句子末一字韵脚的和谐自然(下文标有“△”  相似文献   

14.
1935年,瞿秋白身陷囹圄,写下《多余的话》,对自我革命者的身份和几年的政治领导生涯进行了"否定"。这部语义错生、背景复杂的作品引发了后世研究者的争论,作品的境遇也几经坎坷。"滑稽剧"是阐释《多余的话》有力的切入点,以此切入,探析出作者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难度的自觉和在中国现代性变革中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政的反省,表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在中国出现危机所进行的反思和寻求中国政治"再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苦旅》看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整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大胆借鉴非散文文体语言,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构成了独特的话语风格、富于变化的整齐美.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学语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然十分发达,但人类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渴望飘荡的生命能找到得以安放的居所。让生命安宁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为城市具有暂时的偶然性,没有稳定的元素供人体味,也就没有固定的文化形态,所以在其意义上不能承载起精神之乡的功能。而乡村以其独有的特质,似乎可以作为生命的最后归宿。刘亮程在一次访谈中也曾说过: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居所。  相似文献   

17.
刘亮程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他的获奖评语是这样的:"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机理,展现了汉语独特的纯真和瑰丽."然而当我面对这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时,令我感到"欣悦感"之外的,还有一种悟透人生的深邃与悲凉.……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给他的获奖评语是这样的:“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独特的纯真和瑰丽。”然而当我面对这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时.令我同时感到“欣悦感”之外的.还有一种悟透人生的深邃与悲凉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9.
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聚焦课堂”研讨会上,三位名师同课异构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聚焦课堂"研讨会上,三位名师同课异构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第一位教师围绕着"证据和证明",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描述的过往生活进行了回顾,最后归结出文章的写作脉络:"曾经的过往--内心的存在--精神的财富--不会沉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