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伎”     
说“伎”胡小满“伎”乃中国古代音乐史料之常用辞。许慎《说文》曰:“伎,俗用为技巧之技。”作为音乐辞汇,伎早见于《晋书·乐志》:“《但歌》四首,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透过古老的艺术形态,从音乐史学角度来观察、阐释与音乐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2.
宋元说唱伎艺脞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说唱伎艺的研究,不仅是治曲艺史所必须,也是研究小说史戏曲史,乃至文学史、文化史所必须,遗憾的是由于资料的匮乏,研究者寥寥,遂长期处于冷落的状态中。现依据有关史料,爬梳剔抉,尽量勾画出已随岁月流逝而模糊的宋元说唱伎艺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说话是民间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兴起于唐代,成熟并兴盛于宋代。宋代说话伎艺已具有普遍化、世俗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特征,市民阶层是宋代说话的主要受众群体。宋代说话顺应了宋代文化由雅入俗的趋势,已成为市民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它以最通俗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起到了引导宋代社会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捷讥"脚色吸收了唐宋伎艺"斫拨""合生"的表演特征,从而形成滑稽、机敏的表演风格。这种谐谑、机智风格的一脉相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戏剧表演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讹语影带”是一个出现于唐代的新名词,仅见载于李肇《国史补》与《旧唐书·李藩传》两篇文献: 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军页)语自贺兰广、郑涉。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纾,隐语有张著,机警有李舟、张彧,歇后有姚峴、孙叔羽,讹语影带有李直方、独孤申叔,题目人有曹著。(《国史补》下篇)  相似文献   

6.
说“九”     
“九”为数之极。“九”字在中国五千年文化源流中富有神奇的魅力。中国人学打算盘,总要先学加法“小九九”、乘法“小九九”、“九归”、“九九八十一归除”。因“九”字代表数字的最高极限,因此,在古今诗文里,人们常以“九天”、“九霄”来表达天之高远;用“九泉”、“九地”来比喻地之深厚。成语里的“九牛二虎之力”、“九死一生”、“九曲回肠”、“一言九鼎”等等都是采用类似的用法,而非指实数。  相似文献   

7.
在汉代以前优人的“优笑”表演中,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要素用口语说故事,已经有所表现。由汉至隋,俳优表演中“说”的特征被日渐放大,与口头小说合流,在以娱乐为主的同时又增强了故事性,成为俳优伎艺中的一个独立表演项目“俳优小说”。俳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后世“说话”伎艺的基本特征,是唐前“说话”伎艺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所谓“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教育的目的或成果。国外许多学者强调,应当而且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角度去设定教育目标。国外许多学者业已作出种种分析教育目标的尝试,但大体说来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内容、行为矩阵研究。这种矩阵以学习内容的维度为纵轴,以行为(能力)的维度为横轴,构成二元矩阵。第二类,课题分析研究。“课题分析”是指明确构成目标行为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论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初期师资极度匮乏之时,是对传统师范教育观念的一种根本性推翻,是一种本土化的中国师范教育改革探索,它有自身的理论基础.艺友制教育强调"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培养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对当今教师教育教育改革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发现以下两则教学案例,偶感兴趣,随笔撰上几句,与大家探讨。 教例一:一年级《荷花村》 (课始,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荷花图,由于光线的原因,图片看上去没有一点美感。) 师:大家看,这荷花怎么  相似文献   

11.
王卫 《教育评论》2014,(4):110-113
文章以孔子"绘事后素"审美言论为论据,通过对"绘事后素"的源考及其美学涵义的挖掘,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当代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讨论当代雕塑的审美原则、"文"与"质"的结合、精神内涵等问题,反思、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小说伎艺的文本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醉翁谈录》是宋代说话伎艺人的专业用书,其收录的传奇体文言曾是宋代小说伎艺的语体形态。不仅说话伎艺的语体形态从宋到元明有一个进化累积的过程,小说伎艺的演出程式也有一个进化累积的过程:在叙事体式上,与唐传奇相比,宋代小说删繁就简,掺入大量诗词,模拟细节进一步加强;在演出程式上,宋代小说伎艺虽然形成了某些“举断摸按,师表规模”,但是还没有形成后日所谓“入话”、“正话”、“散场”等程式。  相似文献   

13.
席勒,J.C.F(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18世纪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文学家、德国戏剧家和诗人,在他的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审美游戏”的理论,并大力提倡进行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德国文化的发展,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具有积极意义。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审美教育曾一度受席勒学说的重大影响。在近一个世纪之后,对于当代学校审美教育而言,席勒“审美游戏”自由性与非功利性理论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方美学家布洛把审美主体与客体间发生的“无我的但又是如此有我的关系”,称为“距离”,认为“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使主体能对客体进行凝神观照,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这种“距离”说对于我们讲析文学作品有一定启示。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提倡作者编者教者学者“四心相通”、“心灵共鸣”,不少教师授课时努力投入情感,进入角色。诚然,根据美感的直觉性和情感性特征,这样做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投入”和“进入”如果达到了绝对的忘形忘情、浑然无间的程度,学生感到过分真实,反而不能  相似文献   

15.
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近日又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耶鲁男孩》、《牛津圆梦》等图书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将此奉为圭臬,如法炮制,恨不得立马也造就出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来。 然而,“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却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不”。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  相似文献   

16.
刘明 《今日教育》2008,(3):27-29
“艺友制”是陶行知先生为培养师资而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艺是艺术,也可做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困难,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关于幼儿园试行的艺友制,陶老先生对其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于韵佳 《山东教育》2020,(3):114-115
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美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而奋斗。他开创性地将西方先进的美学思想引入中国,打破了人们封闭而陈旧的审美观,架起了一座中西方美学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桥梁,因此人们更为关注他在美学方面的成就,却忽视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政府和人民都经历了从无知、忽视——不知所措、反应过度——理性处理的过程。深刻反思“非典”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该从中反思教育的问题。1.“非典”初期大学生的离校返家,暴露了教育的缺失。据报道,非典初期,大学生大批离校返家。北京是疫情的重灾区,无疑,在关键时刻大学生的离校,给全国疫情的控制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恐慌心理,这一举动对全国大局的影响可想而知。大学生是接受过最好教育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的精英。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当然要高于一般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瓦格纳的歌剧风格和创作思想在歌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瓦格纳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应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艺术”,这和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着相通之处。文章从瓦格纳的歌剧风格入手,分析他的艺术思想,结合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论述综合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目标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培养”科学专家“和提升”科学素养“。提升”科学素养“主要指三方面内容: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对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程序的理解;作为一一项珠科学的理解。”科学素养说“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的总方针是吻合的,它强调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国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