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像"属于闽方言短语,其有表示"相似"之义、推证之词和譬喻之词三种用法,并且大量运用于潮汕方言小说《和尚舍》中。本文通过以《和尚舍》中"亲像"的使用为例,并比较小说中的类似用法,对"亲像"的语义进行分类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影视作品不仅是娱乐活动的方式之一,还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文化背景差异会给观众造成理解障碍,翻译时恰当运用“舍”的方法既可消除这些障碍,又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减少文化差距。  相似文献   

3.
小说是一种适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文体。小学中高年级教材选入很多篇小说,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依据其文本构建方式和文学功能,以小说的方式教小说,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评价小说的读法和写法,同时逐步引导他们学会进行批判性阅读。现以短篇小说《黑孩子罗伯特》为例,谈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例,就对外汉语中"像"和"好像"的释义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像"和"好像"的某些义项进行区分和细化,从而更有助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张力说”作为新批评派的著名理论观点之一,这一理论在当下的文学鉴赏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这一观点为指导,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张闻天在《旅途》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东方完美男子的形象,甚至被美国女子追捧成为"白马王子"。本文就是以张闻天早期长篇小说《旅途》为基础,分析小说主人公王钧凯"白马王子"形象体现出的作者反封建的思想,并以此来阐述张闻天走向革命"旅途"的社会原因和爱情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式,因此,要针对小说这一特定文体对小说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确定,以《故乡》为例,根据小说的具体特征确定核心教学内容。通过对主问题这一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改善小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散乱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意识。一、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王荣生提出要依据文体体式以及具体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先暂且不谈,本次阐述仅从文体体式着手。所谓文体体式,朱子南主编的《中国文体学辞典》中认为"文章体裁简称文体,是文章的  相似文献   

8.
诗化小说是沈从文湘西作品常用的文体。本文的分析表明 ,湘西小说的“诗意”主要来自于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不同于中国古代抒情传统中完满自足的“诗情画意”之抒发 ,而呈现出抒情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一直是小说考点中的难点。教会学生如何回归文本,寻找小说文本中的“抓手”,并通过这些“抓手”透露的信息来把握小说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课《变色龙》为例,谈初中小说主题探究的三个“抓手”。  相似文献   

10.
方方小说用凡俗化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凡俗世界。同时她又寓庄于谐地表现了人们面对苦难生活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背后的坚韧。文章以《风景》与《万箭穿心》为例,从修辞学、心理学角度解读方方小说里的"凡俗世界"。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小说,从教学内容的价值上看,教读法比教阐释更有价值。读法虽然也有多种,但总是有一定之规,而且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小说的叙述视角作为解读方式重要的方面,也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问题链”设计既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步步推进、层层递进的探究过程有利于打开对话的向度,探讨把握文本。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探讨从儿童视角切入,用“问题链”的设计来建构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词义处于不断的演变中,作为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语言接触是促成词义演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带来了汉语与欧洲语言的接触,“格致”的词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突变,产生了“科学”这一新的义位。  相似文献   

13.
英语短语动词(English phrasal verbs)是英语成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结构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及使用上的离合性是现代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英语短语动词在小说《老人与海》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讨论在概念功能中,英语短语动词可表征的经验类型以及短语动词之间以何种逻辑关系促进小说的生成与主题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林白的小说创作中,回望是她的惯用姿势,而在她的新作《致一九七五》中这个特征愈加明显。《致一九七五》中林白的"回望"具有片断性、缝隙性、非理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强化了林白"回望"的女性言说指征。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夏天,笔者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上,观摩了一位名师的示范课——《孤独之旅》。该课例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但笔者以为,该课例存在明显的不足:教学过程因感性的缺失而导致审美的缺失。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如下:(1)背景材料介绍——作者介绍、《草房子》介绍以及杜小康介  相似文献   

17.
骆冬青教授在《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中提出“心软”的重要性.而传统的中学小说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引导学生以“柔心”走进小说人物,而多是以客观的理性分析为主.以《祝福》为例,它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也是鲁迅作品在全国普通高中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选用最多的文本.传统教学,对祥林嫂悲剧成因的解读,往往注重外在因素的理性分析,而忽视对主人公“哀莫大于心死”的多重感悟.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三问,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心灵视角去探寻其沧桑心灵背后的深沉悲剧.由此启发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词句,再循文入里,一步步探知祥林嫂的内心体验.从“心灵美学”视角感受祥林嫂,不但使人物由“藏在字里”变为“跃然纸上”,更使得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建立了心灵审美的阅读通道,形成心灵的深度共鸣,感受艺术的深度感染,提升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8.
"母亲"一直是慈爱和温柔的象征,是为了子女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形象。然而,我们从张爱玲笔下看到的却是有悖常理的母亲形象,令人噩梦连连的母爱充斥在她的小说中,成为女性扭曲人性的进一步表现,丧失了美好的灵魂。本文以《传奇》为例,通过剖析张爱玲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进一步发掘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品酒"大师"》这部作品充满荒谬、贪婪、邪恶、虚伪,人物大都在"机关用尽"之际,不小心就"栽了跟头",或者在"聪明绝顶"之时,反被"聪明"所误。很多蛛丝马迹,如一张张隐形的手,将品酒"大师"贪婪的面纱层层剥离,露出本来面目。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对葡萄酒的看法;二是叙述者"我"的交代;三是参赌前的欲擒故纵行为;四是对葡萄酒喝前存放位置的揭示;五是面部表情的描述;六是要求增加赌注的行为。小说的最后,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女仆",一下子清楚地站到了显眼的位置,一语惊人,令品酒"大师"的种种"蛛丝马迹"清晰再现,展示了罗尔德·达尔作品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正>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直都有对小说考查的题型。小说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人物的形象性、主题的丰富性、情节的曲折性历来被命题者所青睐,几乎每年的高考语文命题都作为重点来考查。以黑龙江考区为例,小说考查已有十年之久。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自认为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我称为之四要素结合法。那么何为四要素法呢?简单说就是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者相结合,组成一个立体式的网络,几乎可以覆盖小说的所有考点、所有考法。特将此方法呈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