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着"的范畴意义是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持续的体标记,它的功能意义是可以和持续性动词组合。"本、朝、依"等单音节词不是持续性动词,验证标准是后面不能跟"了+时量宾语",因此跟在它们后面的"着"就不是体标记,而是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本、朝、依"等完成词汇化,"着"就相应变成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2.
布依语中的km↑δ^33是一个多功能词。在句子中可以作动词、助动词、词头、体标记km↑δ^33后跟一个表动作义动词作谓词中心时。km↑δ^33成为动词词头,意义开始虚化;跟在动词后充结构助词或成为体标记,具有功能词的特征,意义虚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布依语中的k(me)33是一个多功能词.在句子中可以作动词、助动词、词头、体标记k(me)33后跟一个表动作义动词作谓词中心时,k(me)33成为动词词头,意义开始虚化;跟在动词后充结构助词或成为体标记,具有功能词的特征,意义虚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宿松方言中可以用作动词体的成分很丰富,其中的"着[tο0]"和"倒[tau0]"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宿松方言持续体标记"着"和"倒"的描写、分析,发现"着"是纯体助词,其本字是"着";"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部分已经虚化作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助词,由此进一步证明,现代汉语中的体标记大多是从词汇手段虚化而来。动词体成分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亮点,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词化"这一术语集动态演变过程与静态演化结果于一身.借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荚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英汉"哭"类动词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组合模式,即"核心意义+方式+原因+口型+持续时间",但内部语义容量及词语感情色彩有差异;二是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偏好不同;三是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成分的增加,消减、合并及词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该类动词的核心语义均为"听",而区分语义则为方式、目的等;英汉"听"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广东闽方言与粤方言、客方言持续体标记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它们的相同点都是谓词性成分后附持续体标记的形式.不同点是当动词带宾语时,闽方言不用体标记,而粤客方言带体标记,此外闽方言持续体标记不与方位介词短语同现,可以跟动结式短语同现,而粤、客的持续体标记可与方位介词短语同现,不可以跟动结式短语同现等.  相似文献   

8.
"不是我说你"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话语标记,它的话语标记化必须满足"说"是"责备、批评"为评述义等三个条件。古汉语中没有这个格式,它的话语标记功能是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才出现的,与此相关的格式存在变体,只有评述义动词或带有意愿、情态附加成分的动词短语可以进入该格式成为话语标记,因为这类动词或短语的主观性非常强。  相似文献   

9.
持续体是汉语非完整体中的一类,它的主要标记是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助词"着"。"V+着"表示静态持续的核心语法意义,但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与"着"搭配是不平衡的,持续体内部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体标记只包括动词后的"着""了""过",不包括动词前的"在"。汉语体标记还应包括一个零标记形式"?",它在句子中有时间副词"(正)在"时出现。其中,"着"和零标记"?"表示非完整体(包括进行体和持续体),而"了"和"过"表示完整体(包括完成体和经历体)。体标记的独立投射AspP在vP内部,位于VP上一层。关于体标记只包括动词后"着""了""过"以及零标记形式"?",以及AspP位于VP上一层的观点,能很好地避免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广东闽方言的起始体类型与粤方言、客方言大不相同,闽方言起始体主要在动词前加“咯”等副词,或者在动词后加“了”等,而粤客方言起始体跟普通话相似,都是在动词后面加上类似于“起来”的副词。闽方言起始体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是跟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借用词化模式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英汉"思考"类动词的核心语义、语义构成、语义容量和词化偏好,发现英汉语中的"思考"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及结构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结论支持罗思明(2007)对Talmy词化模式的修正建议以及对英汉运动事件动词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X"的主张。"核心"与"外围"语义成分的划分及其对应的词化模式对其他词类均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14.
"喊叫"类动词是日常言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核心语义成分决定同义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由时间一维性原则出发考察“着”、“了”、“过”等体标记的同现。体标记助词“着”、“了”、“过”等虽不与具体的绝对时间挂钩,但其表示的动态要在时间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指示动作行为的相对时间,映射句子的语义结构,制约句子的语序表达。体标记的同现是有条件的。多个不同性质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具有有序性。居于语义表达中心地位的动词(结构)是限定动词(结构),通常位于多动词句的末尾。表达伴随状态意义的动词(结构)是非限定动词(结构)。如果多动词句的两个或多个动词(结构)都是限定动词(结构),则是汉语里典型的连谓句。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走"类动词,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来探讨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走"类动词既有语义共性,又有语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网络流行词语"雷人"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引起了我们对这类词语法特征的思考,通过分析,本文把它归纳为"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过程及形成机制,共性条件包括去词汇化的内部语义特征,"单音节动词性成分"和"人"的高频率紧邻出现,使动意义的凸显和不带宾语四个方面。同时,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内部发展历程与机制又存在着个性差异。而且,它们词汇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澄海话的进行体和持续体所使用的情貌词相同,区分的标准是看情貌词的具体位置。当情貌词在动词前时,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当情貌词在动词后时,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体搭配的动词是动态动词,持续体搭配的动词是状态动词。澄海话进行体和持续体的情貌词是由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演变而来的。但还没成为真正成熟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时期,动词"得"和连词"以"分别虚化,经过动宾前置、"之"字脱落凝固成词。关联化、凸显等语用因素及双音节韵律是词汇化的主要动因,紧邻凝固、成分并入是词汇化的机制。"得以"是一个固化结构,是"动词—形式动词—情态动词—副词"连续统的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20.
"牢笼"在产生之初是一个并列式动词短语,表示"包罗、包括",六朝时开始了词汇化进程,宋朝时成词。由宋至元",牢笼"经历了从动词到名词转变的过程,其词义、用法也随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