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一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②天之于氏厚矣。(列子·说符)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之+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3.
陈香  白荃 《现代语文》2009,(6):40-42
学者们-般认为"V+他+数量+(……)"是双宾结构中的一种形式,经过对"V+他+数量+(……)"的分析,我们发现"V+他+数量+(……)"与双宾结构关系较为复杂,某些形式可以既作"V+他+数量+(……)"解释,也可作一般的双宾结构来解释,某些"V+他+数量+(……)"不能做-般双宾结构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灵魂有高尚卑污之分,自然,校长也免不了有好坏之别.有几种校长,是我理想中的"完美"校长.  相似文献   

5.
【重点句型】一、It is+形容词+to do sth."It is+形容词+to do sth."结构表示"做某事……",该句型中的it是形式主语,to do sth.是真正的主语。如:It is very easy to work out the math problem.做出这道数学题很容易。如果要表示"做某事对某人来说……",则用句型"It is+形容词+for sb.+to do sth.",该句型中的形容词和逻辑主语没有关系。如:  相似文献   

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真挚的文章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要想让作文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要注重真实地表达,要让真情在笔端汩汩流淌。当然,真情不会凭空生于笔端,而是植根于真实的生活:喧嚣的市井,宁静的山村;琐碎的柴米油盐,惨烈的战火硝烟;春之勃发,冬之冷寂;……都潜藏着真情的身影。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真切的情感体验和丰厚的情感积淀均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历,心之所感。得之于心,发之于文。积之愈多,笔墨愈饱,情感愈浓,回味愈久。  相似文献   

7.
During  大桥  张洪斌 《音乐世界》2007,(21):116-127
54张纸牌,54种"鞋"念。黑桃之于男靴是狂傲;梅花之于女靴是高贵;红心之于高跟鞋是媚惑;方片之于跑鞋是激越……今秋"鞋"念,王牌逐鹿,烽烟四起,最强激战!  相似文献   

8.
"动词+之+名词"结构是古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其结构性质的判定与对"之"的功能认识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对《论衡》的语料分析表明,不论该结构里的动词是什么性质的,"之"都只能充当间接宾语,即该结构是一个"动·宾·宾"性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12.
"以"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虚词,经常与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以+N"结构;经常放在动词谓语前面,构成"以+V"结构。"以+N"结构中的"以"是介词,"以+V"结构中的"以",其词性众说纷纭。本文通过与连词"而"的比较以及对"以"的语法分布的分析,论证了"以+V"中的"以"仍然是介词。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玩+名词"结构因其在汉语中的意思千差万别,所以将其译成俄语时的形式也大不相同。通过对"玩+名词"结构的俄译进行对比,总结出一些"玩+名词"结构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散文之缘     
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种叫做"缘"的东西,之于人,就会相遇、相识或相知;之于物,就会教你从心灵深处与之相通,喜之怜之爱之护之,并且企盼无限拥有。  相似文献   

15.
始见于金文的"NP之NP"结构可以被分析为"NP+[之NP]",也可以为"NP+之+NP"。该结构的歧义性促使孩童在语言获得过程中通过溯因推理,重新设置"Poss-to-Dtop移位"的参数值,把该结构重新分析为定中结构。文章证实了定中标记"之"源于指示词"之"。  相似文献   

16.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出现在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学生对此都耳熟能详。对于标题"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字的用法,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取消句子独立性"。教参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解释为"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其实,稍作研究,便会发现"取独"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我们知道,虚词"之"的"取独"用法的前提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意即"之"的前后必然是一个主谓结构中的主语和谓语成分。  相似文献   

17.
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王充《论衡》皮皮猪卡通编绘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要求作文。(60分)大海之于高山,是另一个地方;乡村之于城市,是另一个地方;小区之于校园,是另一个地方……远方对于眼前,未来对于当下,书中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也都是另一个地方。凝视自己的生活,遥望另一个地方,我们思潮涌动,我们好奇神往……那么——走,到另一个地方去。这是生活的变奏,是内心的召唤,是精神的指引。请以"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新昌方言中宾语前置的比较,将新昌方言中的宾语前置结构分为四类:"宾语+动词+数量词+句末助词""宾语+来/去+动词+去/来/掉""宾语+叠动词(有有)+动词+过"和"宾语+动词+助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并对四个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简述该结构在不同交际场景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