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母爱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母爱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身份危机。在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该文对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处于白人世界边缘状态的黑人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尽管她们努力地去迎合着白人的种种价值观,却始终被白人蔑视和忽略,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认为《最蓝的眼睛》充分体现了生态文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创作不仅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影响,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非裔美国文学传统,具有独特的多元叙述特色。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力图分析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的非线性叙述模式、多种叙事声音和多重叙述角度的多元叙事特点,探析其创作对西方文学叙事技巧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自问世起,便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长期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是以家庭为单位呈现给读者的,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自问世起,便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长期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是以家庭为单位呈现给读者的,书中虚写了一个白人家庭,实写了三个黑人家庭,通过描写三个黑人家庭对待白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因此导致的各家庭成员不同的命运,体现了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侵蚀,强调了重拾黑人家庭价值观,重建黑人种族身份自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某个黑人社区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小说通过对佩科拉追求蓝色眼睛这一事件的描写来揭示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残害。本文从白人文化霸权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引发学者和读者对文化、种族、审美标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推动对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处于东西方文化交集的少数族裔家庭的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需要保留和传承自己族裔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子女如何做人行事。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非裔女作家的《最蓝的眼睛》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位母亲——勇兰和波莉的形象。本文拟通过这两位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家庭的母亲形象的对比,分析和阐明母亲对于子女在文化冲突中获得平衡和自身身份认同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福柯的自我监视、规训、惩罚这三个角度分析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描述的是非裔美国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制下被驯服的悲剧故事。这一变化过程恰恰与福柯所描述的规训惩罚过程相吻合,但总体而言,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压制驯服下摒弃自身的民族性,其规训手段使黑人失去了警觉,也丧失了反抗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精神奴役.该文从<最蓝的眼睛>中"眼睛"这一独特意象切入,运用福柯的"凝视"理论,从"被看"和"看"到"遮目"三个层次分析主人公被白人审美价值观同化直到失去自我的悲剧实质,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两方面寻找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克拉·布莱得拉夫最终崩溃灭亡的原因:个人身份的角度和整个团区的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不仅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而且将会影响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12.
程婷婷 《文教资料》2013,(30):14-18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其自身的魅力,还富有更深刻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内涵。因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为文本分析提供新的视角,使得文学进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展开更为丰富的对话。本文选取了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通过对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心理解读,分析了黑人女性所经受的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并探讨了种族歧视、道德伦理及社会异化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文学与心理学的二维角度深入剖析作品,将经典的文本分析方法与心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揭示出学科交叉互补的研究方法为文本解读带来的多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学理论能为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提供验证.揭示他们的行为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从而为更深入的探究提供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面对白人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象故事主人公一样的黑人女性迷失在白人编织的理想关的神话里而无法自拔。然而,莫里森并非仅仅着重刻画白人理想关神话下的负面响应,同时也积极探讨了如何打破神话,在白人文化中保持黑人本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文本揭示出:在白人对黑人实行文化霸权过程中,知识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文化霸权机构,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它与统治主体是一种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黑人女性的心灵伤痕累累、扭曲变态;在居住条件恶劣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彷徨无助、贫困潦倒。  相似文献   

16.
金丹 《海外英语》2015,(6):161-162
论文从两方面寻找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克拉·布莱得拉夫最终崩溃灭亡的原因:个人身份的角度和整个团区的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不仅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而且将会影响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结构形式上分析和探讨了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略以及对黑人所造成的伤害。同时,呼唤黑人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19.
陈洁  王仕达  薄雯 《考试周刊》2014,(97):18-19
小说《最蓝的眼睛》有两条悲剧线索,不仅讲述了主人公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受到的遭遇这一明线,还贯穿了另一个以皮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自我身份的暗线。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揭示了这样一种呐喊:美国黑人必须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拥有本民族的价值导向,才不至于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