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满足爱欲,她公然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放弃了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尽管安娜带着义无反顾的勇气踏上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征程,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消长沉浮使她最终没能摆脱心灵的困境,当爱情的激情过后,生活重归宁静之时,作为一个社会人,安娜身上理性的东西开始复苏。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让安娜在痛苦中煎熬。理性与非理性的搏击让她痛不欲生,当她孤注一掷搏来的爱情也破灭的时候,安娜只能卧轨自杀而死,来彻底的结束了心灵深处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同时,也为自己追求崇高爱情心路历程化上了悲惨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安娜与繁漪为了爱反抗黑暗的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是相似的。安娜勇敢地逃出了家庭,而繁漪却没有,然而她们都没有逃出爱的牢笼,却把自己葬送在爱的漩涡中,成为了封建贵族社会的牺牲品,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成为当时社会的牺牲品,这对异国姐妹的爱情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是这也预示着中外妇女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大胆地向封建男权社会挑战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爱情加工厂     
当你觉得爱情离你还很遥远的时候,她却突然来到你的身边;当你豪言壮语地炫耀爱情就在你的手中时,她却转瞬即逝。你不得不佩服爱情加工厂的魅力,倾恋、热恋、暗恋、失恋、绝恋……全都是她的产品。 爱情是人类独特感情的浓缩,写尽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经典的爱情故事已不仅是茶余饭后的传奇佳话,更是改变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不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江山美人,还是吴  相似文献   

4.
<正> 当人们还在为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冲出“围城”,走向爱情的壮举感慨不已时,在这片大地上,从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又走出一位女子,她就是阿克西妮亚,相隔半个多世纪,与安娜唱出了同一首歌。大致相似的经历与性格,把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大相径庭的死亡,令世人久久地回味这两个女性。  相似文献   

5.
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七年,列夫·托尔斯泰整整花了五年的紧张劳动,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直接取材于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小说以女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命名,这就强调了在这部小说中,安娜的形象以及安娜的爱情悲剧占着首要的地位。关于安娜的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安娜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贵族少妇。在  相似文献   

6.
《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了三个人物的自杀:安娜·卡列尼娜、涯伦斯基和康斯坦丁·列文。本文拟就作者对这三种自杀所作的不同的艺术处理,来探讨一下作者的创作思想。 一 1861年,沙皇俄国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很不彻底的农奴制改革。但是古老而腐朽的沙皇帝国终于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去。“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托尔斯泰密切观察社会生活,力图找出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安娜的悲惨死去便是其答案之一。 安娜貌美年轻、真诚善良。在帮助兄嫂重归于好的同时,陷入了一场不可自拔的恋爱之中。它唤醒了安娜沉睡多年的爱情,使她萌发了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的信念。然而,8年前,由姑父母包办,她和大她20岁的官僚卡列宁结了婚,并生有一子,这种只有门第和政治需求而结合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安娜力图摆脱虚伪而没有爱情的生活,建立一个有爱情的家庭。然而她所处的上流社会却不允许她有这种正当的要求和举动,甚至向她施加种种无形的压力。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沙皇的忠实奴仆,在家里他完全以一种机器人的面目出现。他不懂得爱情,也清楚安娜和自己没有感情。但当他  相似文献   

7.
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来源于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足。安娜的自卑感产生于对爱情的不满足,因为她全身心地投入爱情,而伏伦斯基却不愿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更深层次的是处境的自卑感,包括物质处境和精神处境的自卑感,安娜随时可能落入孤苦伶仃的境地,也随时可能断绝她和社会的联系。自卑感的堆积形成了安娜的自卑情结,对爱情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她和伏伦斯基的分歧,突出的表现就是不断的吵架。为了释放自卑感,追求优越感,安娜选择了最后的途径,也就是自杀。她用自杀使自己获得了优越,却也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相似文献   

8.
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是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他大胆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以掌握自己独立的命运和人生.安娜悲剧的潜在因素,是社会道德的败坏,传统观念的丑恶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安娜悲剧的本质根源,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尖锐冲突.安娜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今天的读者极其富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不懂爱情的时候却偏要执拗地去恋爱,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想要寻找恋爱的感觉:当我们真正懂得爱情的时候却发现她竟然就在对方那一抹眼神之中。古今中外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从各个角度阐释着对爱情的不同理解,而《对面凝望的眼睛》这篇散文却是选取了独特的视角——眼睛,并借助平白如话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动声色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呵,爱情……     
SIDE A她写过那么多的故事,她把别人的故事当自己的,她把自己的故事当别人的,她写别人故事的时候潸然泪下,她过自己的生活时却麻木迟缓。  相似文献   

11.
郑笑平 《红领巾》2005,(4):139-140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结局.悲剧的发生和她生活的时代以及无爱的婚姻有关,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也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相似文献   

13.
谈谈爱情     
一个朋友谈到她的爱情,说她不能容忍男友的第一次,逼着男友把以前的信全部撕碎、烧掉,她不能容忍男友吸烟,要他把烟戒掉,她不能容忍一点委屈,有不同意见一定要让着她,……,他的确都做到了。在我眼里,那是一个优秀的男孩子,他们是极为美满的一对,而她却说她根本没有感受到爱情。  相似文献   

14.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结局。悲剧的发生,和她生活于其中的不容忍爱的时代以及无爱的婚姻有关,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也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爱情悲剧具有社会的和自身的原因。安娜生活在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她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安娜本身纯洁、真挚、善良是她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赵红妹 《现代语文》2006,(11):74-75
林黛玉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名字皆因偶然的机会分别为大家曹雪芹和列夫·托尔斯泰选中作了经典名作的主人公的代号,从此便必然地有了特殊的光辉,二人也成了人们品评不尽、道说不完、承载着太多社会因素与个人魅力、令人惋惜又心痛、惹人慨叹并思考的复杂形象。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二人最终皆为爱情而丧命,让人们为如花美眷的悲惨结局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同时又不禁掩卷遐思: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是谁把她们逼上了绝路?一、外来因素《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生活画卷展开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书中的政治、历史事件好多都确有其事,可…  相似文献   

17.
安妮宝贝最擅长描写是绝望却深刻的宿命爱情,笔下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都难逃某种宿命。每个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抑郁冷淡的内心世界。她揭示着爱情在现实社会中赤裸本质,让读者看到那些有着空洞眼神、寂寞手势,在后现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动,迎接宿命的女性,内心是怎样的流离失所。这种爱情描写,使得她的作品化作一把刺入读者心灵的匕首,迫使他们和女性一起疼痛,在引发读者共鸣和审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命运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安娜与蘩漪     
这是两个何其相似的故事。在托尔斯泰笔下,俄国贵族妇女安娜在她还不懂得爱情是什么的时候,就在姑母的包办下与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结了婚。卡列宁是一架官僚机器,是个身心都僵死的死魂灵,他无情地摧残着活在安娜身体里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渴望爱情幸福的安娜大胆地爱上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然而,渥伦斯基却是个“同她很疏远”的男人,是  相似文献   

19.
张玉爽 《文教资料》2014,(11):12-13
蘩漪和侍萍是《雷雨》中各具性格特色的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都经历了个人的爱情悲剧。蘩漪不顾伦理束缚爱上了继子,为了抓住爱情,最终揭露了一切罪恶,引起了一场生活的“雷雨”。侍萍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她曾和周朴园真心相爱,后来却惨遭抛弃,她对爱情死心,艰难生活,却还是逃脱不了儿女双亡的悲惨结局。因此,通过对蘩漪和侍萍爱情悲剧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两位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20.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以卧轨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悲剧的发生,除了因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迫害等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从安娜个人的情感结构、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的情感结构、安娜对爱情的盲目性及其将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等因素来看,安娜最终走上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