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通方言疏证》为孙锦标所著,其在方言研究史上的语料价值,及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史料价值已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综观《南通方言疏证》1670个词目,孙氏对其中1119个词条进行了音释,从而为近代南通方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2.
戴震虽然没有系统的语法学专著问世,但他对语法问题多有意会。他的训诂学专著《方言疏证》中有较强的词性观念和构词观念。戴震的语法观念经其弟子的继承发展,对第一本语法专书《马氏文通》的写作启发甚大。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广雅疏证》进行了简要概述。首先简要介绍了《广雅疏证》的作者及创作意图;其次介绍了《广雅疏证》的基本内容和体例;最后指出其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扬雄《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杰作.在当时就被誉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晋郭璞也盛赞其为"真洽进之奇书,不刊之硕记",并用心为之作注.《郭注》是第一部研究《方言》的著作.此后《方言》屡见翻刻、征引,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断烂讹误,几不可读,甚至被认为是"是书虽存而实亡".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代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反复强调训诂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从《方言疏证》可以看出,戴震训释词义不仅利用传统的形义互求法,而且利用音理知识,本之六书,因声求义。他还利用异文,推本求源,从而沟通了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为做到言而有据,戴震又参之群籍,综核条贯,形成了鲜明的训诂特色。经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的弘扬光大,以词义考证为主要旨趣的考释终于蔚为大观,成就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6.
清人王树楫的《畿辅方言》,是继《蜀语》之后一部重要的考释河北古今语之异同的分地方言著作。全书可分为“古方言”和“今方言”两大部分,均是依《尔雅》类次编列词条。王氏作了质量较高的疏证,一是指出古今流变异同,二是补充例证,三是增加训释,四是探求命名源流,五是辨析原文或引文讹误。同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关中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古语古义,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有利于汉语方言的研究,了解方言形成的历史时代和复杂过程,也有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为研究汉语史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9.
“俗字”这一溉念,最早见于《说文》。大徐本《说文》收俗字15个,小徐本24个,段注本兼采大、小徐本,共收俗字20个。本文拟对段注本《说文》20个俗字一一进行梳理笺释。 豉 《尗部》:“(尗支),配盐幽示也。从尗支声。豉,俗(尗支)从豆。” “豉”、“(尗支)”声符同为“支”,意义一样。战国前“尗”指豆类植物,“豆”为盛食物的器皿。战国、秦汉时期,‘豆”才可指豆类。《战国策·韩策一》:“五谷所生,非麦而豆”“豆”指豆类后方有“鼓”字。《汗简·卷3·38》所收战国古文仍作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孙锦标辑录的《通俗常言疏证》收录了许多同义词,这些同义词主要来源于释义、文献、通俗用法以及不同词目等。此书同义词的辑录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以词条内部为主体;二是名词性同义词占绝大多数。同时,由于同义词内部的词义表现形式不同,这些同义词在类型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府谷方言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特别是中古近代汉语语词。文章摘数例疏证,以示方言与文化之源远流长,个别词条亦可佐证、纠正或补充辞书他解。  相似文献   

12.
汉中方言中保留着许多像嚣薄、阁落这样的古语古义,对这些古语古义进行疏证,既利于推广普通话,又利于汉语方言及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府谷方言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特别是中古近代汉语语词。文章摘数例疏证,以示方言与文化之源远流长,个别词条亦可佐证、纠正或补充辞书他解。  相似文献   

14.
刘桢在《诗品》中的地位特殊,仅在曹植之下。这是钟嵘基于独特的诗歌审美标准和时代性得出的结论。对刘桢品语的疏证有助于从细微处把握钟嵘诗歌美学,同时也能够对刘桢诗歌价值有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钟嵘《诗品》曹植条评语的条分缕析和多方位的参照比较,发现曹植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钟嵘在对他的评语中蕴涵了相当丰富的诗学思想,比如重视诗人真实感情的抒发,而且尤其偏爱抒发悲伤和幽怨感情的诗歌作品;重“风骨”或“风力”,亦重“词采”,主张文质兼胜。此外,还隐有自然美和人工美并重,以及提倡音律之美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是全书基本的理论认识和主张。将曹植条评语细改地解读,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领会钟嵘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广雅疏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著作者已不可考,见郭璞《尔雅注》)。如果这事实可靠,它无疑是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深为后世尊崇,公认它是我国古汉语词汇学、词义学的发端,是我国训诂学的始祖。继《尔雅》之后,历代均有人做傚《尔雅》体例,编纂训诂辞书,或著书删补《尔雅》中衍漏之内容,其中佼佼者,当首推三国魏太和年间博士张揖所撰的《广雅》。依据卷首所载张氏《上广雅表》得知,《广雅》原分上、中、下三卷,唐以后析为十卷,共一万八千字,所释训诂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五条。其书篇目次序完全因袭《尔雅》,博采汉人笺注以及《三苍》、《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隋人曹宪为《广雅》作音释,因  相似文献   

17.
《诗品》评王粲诗作"其源出于李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似的人生遭遇;二是诗歌凄怆哀怨的风格。王粲五言诗文辞秀美,风格凄怆,这与其生活境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质羸"之说可待商榷。钟嵘还指出与曹、刘诗歌相比,王粲之诗属于另一种创作风貌。从整体上看,钟嵘的评价基本符合诗人的创作事实。  相似文献   

18.
《诗经》共有互文76例,其中诗句互文2例,章内互文23例,章间互文51例,本文一一疏证,为之表出.  相似文献   

19.
孙慧明 《现代语文》2006,(4):127-12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南通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过渡地带文化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可以从它的方言中得到反映。在审视以往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南通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探索南通地区各方言小片的形成及分异规律,提出了普通话推广与方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