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五十年代赴美的留学生,於梨华切身经历了出国前后心境、心态的变化,洞察到了海外学子身在异域,远离亲人的精神恐慌和内心苦闷。目睹了“无根一代”在情感和文化上无所归依,彷徨无措,滞留在两种文化边缘的精神焦虑。真实地记录了留学生们在他乡求学,生存的生活经历。她的作品中透射着对留学生的同情,同时也在试图为他们寻找一条合适的精神出路与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2.
庐隐和徐坤两位女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解放所面临的人格裂变和精神苦痛。作为“五四”后第一代知识女性,庐隐作品中的“现代娜拉”在觉醒后无路可走的郁闷彷徨中找不到精神家园。半个多世纪后,徐坤笔下的现代女性实现了“五四”女儿走上社会,寻求自我价值的梦想,却又在社会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中陷入了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3.
臧云鹏先生为《国学大师之死》所写的序言《国学复兴大趋势》一文对"国学"进行了如下定义:"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在藏云鹏先生看来,国学的复兴是"大趋势"、"大洪流"。  相似文献   

4.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由根和欲望支撑的,根使人立起来,欲望使人长起来。“根”在多数情况下被指认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其实这种根,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的、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牟天磊是无根的,所以他永远无法真正立足;但他又是充满欲望的,诸多的欲望主宰着他的生活,使他奋斗、使他坚持,也使他迷茫。  相似文献   

6.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到这首诗我蓦地感到了一种异常清幽的意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忽然想到稼轩的诗句,我这样去揣测诗人是不是有道理我不知道,想到江南,莲花,红颜,青石的街道,达达的马蹄,还有那漂浮在果园上空的淡淡的烟岚……忽然又记起沈从文先生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是没有家…  相似文献   

7.
记:您怎样看待动漫作品? 林:我作油画出身,原本对动漫也不屑一顾,后来担任文化管理部门领导,才逐渐接触到不少动漫作者乃至上海连环画协会等一些民间艺术组织。其实各种艺术,都有其市场和审美价值。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允许多样化,没必要“言必称希腊”。动漫在世界范围内不仅有休闲、娱乐和市场价值,它是一种复合型的艺术载体,需要以艺术鉴赏的眼光来欣赏而不是偏激地予以否定。记:社会现在对动漫的流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针锋相对。您对此怎样看?  相似文献   

8.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9.
庐隐是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代女作家群的杰出代表,她凭借"问题小说"与冰心齐名。庐隐的作品总是透出悲哀的意味,是一位悲哀的叹美者。本文试图从情与理、爱情与婚姻、传统与现代等几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女性性别立场来探究庐隐笔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为视点来探视庐隐的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代题驿词的抒情内容主要有羁旅行役、相思别离和黍离之悲三大类。将羁旅之愁和相思之情结合,成为宋代题驿词的独特风格。在宋代两次国难的历史背景下,题驿词中也出现了不少慷慨悲凉、意气风发的佳作。题驿词中的女性作品更以其独特的视角,重现了她们在非常态情况下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女性对生死由人的命运的恐惧和抗争。  相似文献   

11.
黎强 《语文天地》2013,(11):25-27
杜甫《登高》一诗的原意,很多人都认为只是感叹身世,如章淑珍的《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及赵云洁的《平生际遇实堪伤,秋风秋雨愁煞人——杜甫〈登高〉与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比较赏析》。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作家的经历和心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内容,其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散文所表现的感情是真实的,抒情方式是蕴藉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让人在平淡舒缓之中,慢慢领略出隽永的味道。《背影》是体现朱自清真实蕴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之一。《背影》创作于1925年10月,也就是作者从南方到清华大学任教后。记写的事情却是八年前父亲送他北上读书,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多少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父子之爱这个永恒的主题。散文的构思角度不同一般,语言平平实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在叙…  相似文献   

13.
刘青 《学语文文丛》2004,(2):103-104
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平流于沅湘泽地,闻虎秦破郢,楚师倒戟。平为之泣下三日,怆然伫于泪水礁巅,听幽林藏猿啸而断肠,觉萧风扫华发而心酸,睹淼淼汨罗江涛滚滚东逝,恻己之不幸,哀民之多艰。于是举首对苍冥,仰天长啸,歌《怀沙》之赋,引躯坠赴清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人在怀才不遇的状态下,为了寻求精神支撑,在山野林泉、佛殿道坛、秦楼楚馆徘徊流连,换来了解脱,也换来了解脱后的沉重。  相似文献   

15.
[文题] 根据要求为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续文.要求利用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续写文章.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16.
偶然间得到了一套《中学生天地》的刊标,里面有一期封面还是我熟悉的———再见《中天》,分外亲切,她见证了我三年的初中生活。那还是1994年,我读初一,开始订阅《中天》。至今还记得3号刊标上印的那一期:《英语课没起风波》写的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趣事,透露出少年心中的一丝好奇和遗憾;读了《再回首:菁菁校园》,使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既有的生活。由于还是初中,学习不是特别紧张,我尽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每个星期天呆在家里,我就画画图画,听听音乐,翻翻杂志,最喜欢读的杂志就是《中天》。每次一拿到它,首先看的肯…  相似文献   

17.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溜达。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腥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相似文献   

18.
钟伟平 《现代语文》2006,(1):115-115
伊朗电影往往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取胜,就像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家》,为我们讲述自我心灵之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20.
吴兆民 《现代语文》2004,(12):27-27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