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染和鲁迅,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女性文学作家代表,一个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泰斗,都有着强烈的孤独意识。考察、分析他们孤独意识的内涵以及形成、发展和形态的异同,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他们意识的构成和把握其思想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3.
报纸相比于网络媒介。其惟一优势是:将传统文化中“白纸黑字”所蕴含的“理智、现实、确定”的潜在精神外化为具体的能体现“主体或自我意识”的操作和参与行动。这一优势得以确立的背景是:在因发展而困惑的中国社会,多角色的存在,使人们备感孤独;他们需要一种现实的纽带来确定他们在现实或意识世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安妮宝贝的小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其中人与自我的对抗、人与他人的疏离和人与社会的隔阂三个方面,正是其孤独意识的表现形式.追溯安妮宝贝孤独意识的来源,就可以揭示出安妮宝贝小说的孤独意识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走出孤独     
本节课是高二年级个性心理辅导单元中的一课。高中阶段,属于人生的青年初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并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孤独闭锁心理.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孤独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体验与表现,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寂寞、沮丧、失助、抑郁、烦躁等,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孤独.掌握走出孤独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弗洛姆认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状态。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7.
深刻孤独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个亘古常新的母题 ,无论是削发为僧、遁于山林的隐士 ;还是长歌当哭、戏笑人生的狂怪者 ;或是在人生舞台自由自在、安逸逍遥的社会宠儿 ;抑或是煞费苦心、日理万机为救国家人民出水深火热的人民公仆 ,他们都有一颗孤独的心。深刻孤独是书法大师生成的必备条件 ,正是因为深刻孤独的匮乏才使当代中国书法走向了衰落和危机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鲁迅和川端康成成长过程中类似的经历遭遇为着眼点,特别是缺失性体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二人个性心理中孤独意识对其小说漂泊题材的影响加以比较。孤独意识对他们小说悲凉的底色形成了规约,他们却始终关注着生命的存在状态,肩负着文化救赎的历史使命,为人类苦苦寻求着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人类不但有一个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精神世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越来越方便,巨大的地球仿佛只是一个小村庄而已.确实,人们在物质世界里,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然而人们在精神世界上,彼此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人在精神上成了一座孤岛,显得非常寂寞和孤独,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有的安于孤独,在寂寞难忍中了却一生,有的为打破寂寞而作出努力挣扎,希望通过改变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来消除孤独,得到心理的平衡,然而到头来他们却更加孤独,孤独中还伴随着极大的空虚,最终给自己带来悲惨的结局.我们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进行思维,步入文明阶段,孤独和空虚就伴随着人类,这种心理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自然,不得不强调集体力量,注重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规范和准则,任何个体意识都必须服从和遵守群体意识.然而任何人要想把两者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几乎都不可能,强调前者则必然要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从毛泽东超越境界的孤独、世俗情感的孤独和烈士暮年的孤独等三个方面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孤独情结。  相似文献   

11.
分析星新一微型小说的意蕴美,解读寓于其中的日本民族独有的审美倾向——群体中的孤独意识。在作品中具化为三个方面:现代社会的自我丢失感;快餐式文明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意识;孤独意识导致对未来机器世界的恐慌。  相似文献   

12.
孤独是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精神现象。鲁迅再现了浅层次的孤独,揭示出旧中国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展示与解剖了高层次的思想和人格孤独,表现了救赎自我与拯救社会的孤独与苦闷。鲁迅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情结对当代学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孤独是人生的本质和常态,是人生的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在小说《厨房》中,主人公美影和雄一都因为种种变故最终失去自己的亲人,在他们的成长中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并且异于常人地残忍,可是孤独并非人生的唯一状态,雄一和美影虽然无法摆脱孤独,但是他们在心灵的成长中超越了孤独。  相似文献   

14.
"孤独"始终是女性文学不变的底色。庐隐、萧红和张爱玲更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书写孤独的典范,她们分别从时代的孤独、无家的孤独以及生命的孤独三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中挥之不去的孤独心绪和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社会环境与人的深层联系的研究,探析中国历代文人“孤独”情结发展的轨迹,以审视文人孤独意识的深刻内涵,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孤独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柳宗元的《江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孤独情感体验类型。三种情感体验在外在形态上各不相同,陈子昂展现一种英雄式孤独,杜甫流露出流浪者思家忧国之孤独,而柳宗元显示出隐者清高避世之孤独。不同孤独的外在形态下深藏着三类文人在困境中不屈的救世济民之理想,他们的孤独感由此而升华让后人感动、景仰。  相似文献   

17.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孙立平 《河北教育》2008,(11):32-32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收费较高,可以实行全寄宿制的学校,因此,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家庭经济基础普遍较好;二是留守学生数量多。我的班上就有19个这样的留守孩子。很多父母只能寄钱回家供孩子上学,无暇在意孩子的情感需要。有的孩子一年才能和父母见一次面,有两个孩子近3年没有见过父母了。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只是一个长期飘忽在外的身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期盼。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心理往往是残缺的。  相似文献   

19.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与格非《江南三部曲》皆是书写孤独之作,《江南三部曲》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两位作家的书写均流露出浓厚的孤独意识,在创作意旨上存在着共鸣,皆从个体之孤独、家族之孤独衍生至拉丁美洲与中国百年的孤独。同时,由于叙事手法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小说又显示出各自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