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之一。该诗描写作者伫于林间,面对林中岔路进行选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作者借此象征的却是人生之路的抉择。基于对《未选择的路》两篇名家译文的分析,借助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衔接层面对原诗及方平、顾子欣二人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评析译文对原诗文体风格的再现,探讨文学文体学对诗歌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课文悟读《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  相似文献   

3.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平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最精炼的语言作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及现代诗而言,外国诗歌更难理解,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颠覆性的阅读视角在20世纪下半叶异军突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罗伯特’·弗罗斯特代表作《未选择的路》一直被奉为集中表达反传统,反随波逐流的经典之作。但从解构主义视角审视这首诗歌,其中所含对于传统的遵循和对未选之路的惋惜和追忆可见一斑。文章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浅析《未选择的路》。  相似文献   

5.
6.
雷丽娟  杨敏 《考试周刊》2010,(39):37-37
《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这首诗在韵律和形式上体现了传统诗歌的特征,在基调上反映了现代诗歌的特征。文章从语音标识、词汇标识、句法标识、修辞标识四个方面探讨这首诗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The Road Not Taken”看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一位非常杰出而又独具特色的诗人,他特别注重诗的寓义与形式,并且注重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一些深奥的哲理,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他的诗多取材于乡间生活,借助乡村景物,通过对一道墙、一条路、一片树林这些平常而又自然的景物的描绘,揭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他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许多的优美诗篇。这里笔者试就罗伯特·弗罗斯特的“TheRoadNotTaken”一诗为例,对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作一点粗略的探索。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乡村生活。在他的诗篇中,他给无知无觉…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之路》的内容,结合其创作背景,评析其诗的内涵,从而得出该诗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9.
未选择的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玷污。啊,留下一条路来日再见!而我知路径绵延无尽,恐怕我难以回头。一方萝第一次转入这家图书馆的时候,阴沉的天气仿佛洗净了平日的尘埃,石板的灰色在苍白的天空下分外突兀。说这是一家图书馆,其实夸大其词,顶多算一家图书室罢了。方萝在心里轻蔑地笑了笑,不明白在这个大书店横行的时代,这种小图书室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方萝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10.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出。  相似文献   

11.
未选择的路     
选择,是一个永远的话题。选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生,在选择面前,只有一次机会。选择了这种机会,就丧失了体验另一种选择的可能,这让每一个在选择十字路口的人左右徘徊,拿捏不定。十年的寒窗苦读,在我们对着大学校名憧憬的时候,常常想起自己听过的填报志愿的故事:成绩超棒的某某真可惜,就因为差一分没报上志愿又回来复读了;某某运气真好,高考成绩不高,结果还被一类院校录取了……这不是我们的故事,却关乎着我们选择志愿的态度,保险还是冒险?  相似文献   

12.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  相似文献   

13.
未选择的路     
<正>微风悄悄拂过,吹动了松林发梢,沙沙沙地作响。一缕缕耀眼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洒下,稀稀疏疏地散落一地,好像那点点繁星,一闪一闪的。走在童话般的密林丛中,我轻轻打开了语文书,一阵书香扑鼻而来,翻着读着,一个题目映入眼帘——《未选择的路》,我饶有兴趣地放声朗读起来,读着读着,心绪飞向了遥远的从前……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还是个稚嫩的毛头小孩,胆子特别小,别人突然击个掌或是叫我名字,都会把我吓得魂飞魄散,冷汗直  相似文献   

14.
未选择的路     
<正>~~  相似文献   

15.
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简约而不简单,善于用农村和普通的事物,对精神现实做出简练而恰当的暗示.在《为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诗歌的表层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深层语言却透露出某种神秘性、悖论、不可理解性,诗歌的关键语言自圆其说,通过语调和节奏、韵律等形成一种悖论、含混的和谐性.从而打破了固有的诗歌结构,极大地灵动了诗性,鲜明地凸显了诗旨,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外有别、简单的深邃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鲍照是南朝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其作品以文、赋以及乐府诗见长。他的文、赋词采华丽,构思巧妙;他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别具一格,尤其是乐府诗对后人影响甚远。钟嵘的《诗品》作为中国文学理论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对鲍照的评价势必会给后人评鲍照诗歌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诗品》中关于鲍照诗歌的评论以及相关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雨 《英语广场》2022,(29):47-50
本文以审美认知为视角,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首先,“road”这个原型不仅为《未选择的路》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在《未选择的路》中,图形和背景的转换是诗歌审美意识形成与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在可能世界理论视角下,诗人对“road”进行了移情处理,借由内模仿实现审美模仿,使“road”这个常见意象成为一种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8.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下)通过叙述一件日常小事,“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最后“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形象晓畅地揭示出人生面临抉择时所遭遇的无法化解、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两难困境。不作出选择,人生未来的路无法展开:而一旦作出选择,则意味着另外千万种人生的可能将同时失去。再者,也许就因为那作出选择时短暂而又神秘莫测的一秒,“我”漫长的一生就会随之而被注定。  相似文献   

19.
20.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退思的朝代,他的经济,文化都曾盛极-时,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此时进入了高峰时期,唐诗八乐是唐代音乐文化的一个特色,<阳关三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阳关三叠>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