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字结构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形成通常所谓的“被”字句,而不作谓语的情况也不少,在《醒》中这一结构的句法功能多样,可作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等,本文采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法对《醒》中的“被”字结构作一研究,以便人们清晰认识《醒》中“被”字结构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战国策》中的"是"字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的搜集和整理,就其中的"是"字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来讨论《战国策》中的"是"字的用法。文章认为,《战国策》中的"是"字作代词时,能够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是"字还有形容词、动词的用法,以及由"是"字组成固定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介词“以”及其语法格式为出发点,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基本资料,对其中的介词“以”及“以”字介宾结构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并对“以”字介宾结构在动词谓语前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归纳、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以”字介宾结构在先秦以后趋向前置,《搜神记》中动词谓语带宾语的,“以”字介宾结构98%前置在动词谓语前。2.表时间的“以”字介宾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新特点。3.《搜神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把”字句的萌芽形式,即由“以”构成的固定语法格式表示处置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明代洪楩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口语性强,基本能够反映宋元时期的语言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在本书中,完备地保留了“得”字的各种用法,除出现在人名外中,包括作谓语动词、作助动词、作动态助词、作补语或结构助词构成述补结构以及以语素身份参与构词五种主要用法。根据677条有效语料,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得”字的动态助词用法和构成述补结构用法进行详细描写,梳理“得”字的语法化过程,并归纳得出影响其语法化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6.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认为,"也"字煞句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本文认为,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主语+名词性谓语。"《尚书》时代"是"已作为判断词。"是"不是古汉语唯一的判断词。断定判断句的句型标准主要根据谓语的性质,谓语必须是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7.
关于广义"被"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字短语的句法功能出发,分析了由"被"字短语构成的几种"被"字结构的句法分布和语义特点,分别描述了"被"字短语及由"被"字短语构成的主谓结构、偏正结构、"的"字结构语法特点,探讨了"被"字引进的动词不出现在谓语部分这种广义"被"字句式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汉语中主要视力残疾类词汇的使用和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盲"是没有眼珠的视力残疾,"盲人"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瞎"是后起字,不可单独指称有视力残疾的人,在句中常充当谓语,中国古代没有"瞎子"一词;"瞽"在先秦经常使用,指代有眼珠但眼皮黏连的视力残疾者,作谓语时未见主语为人的用例,后世逐渐弃用。  相似文献   

9.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有一个"构思新巧"的要求。运用"隐字绾结",可以写出"有创新"的作文。行文渐显端倪,卒章隐字绾结,契合话题,不露痕迹。本期《妈妈想住大房子》卒章,未出现话题中"醒"字之形,却隐含"醒"字之义,绾结全  相似文献   

10.
判断句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其它词类如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前者如“庠者,养也。”(《孟子·滕文公上》)后者如:“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新序·杂事》以上均详见拙著《古代汉语句型大全第34—35页)这类句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实属罕见,所以不另立类。在上古汉语中,肯定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字。判断句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是“者”字,句尾语气词子“也”字。“者”、“也”可以不译。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句型公式,现将公式中使用的符号注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语十册《为人民服务》中,有"死得其所"一句.我们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作这样的解释: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学生问:"处所,地方"怎么变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意思来了?"所"究竟怎样解释好?湘潭丁小芳杨映兰"死得其所",从语法角度分析,属主谓结构.得,得到,谓语;所,宾语.要知道"所"字究竟怎样解释好,"有意义有价值"的意思是怎么来的,就得研究一下充当宾语的"所"字在表意方面有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疑问句末可以有“为”字 ,《经传释词》以为是助词 ,《马氏文通》以为或是动词 ,或是介词。80年代《中国语文》曾专题讨论 ,以后不断续有文章 ,而以视为疑问句语气词的为多。实际上陈述句、否定句末也可有“为”字 ,便是疑问语气助词说的大碍。如扩大考察范围 ,对同类和相关语言现象作全面概括 ,“句尾”的描述没有意义 ,应就句子成分而言 ,是在动词谓语或动宾结构谓语之后而复述。这些“为”单用表示各种具体的动词意义 ,前附动词或动宾结构而复述 ,是泛义动词“为”的三种用法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洛阳伽蓝记》中除“是”字判断句以外的五种判断句式:1主语+(者)+谓语+也;2主语+副词等谓语修饰成分+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副词等谓语修饰语+谓语;5主语+为+谓语,并与《孟子》、唐张《游仙窟》中的同类形式作比较,对《洛》继承旧有形式的情况和旧有形式的历史发展概况有一定了解,发现1、2式逐步衰落,3、4式反而呈略上升趋势,这说明旧有的形式并非一味地衰落,有时还存在局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郑一 《文教资料》2012,(1):30-31
"某字从×与从×一也"是于省吾先生早年立名之作《双剑誃殷契骈枝》中常见的重要观点,其在1979年被修订成《甲骨文字释林》时多被删除了,但这些观点对我们识知古文字、研究于老的释字思想仍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醒世恒言》是明末具有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书中的被动句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等六大类型。其中,"被"字被动句在书中占有绝对优势,其谓语和宾语也都有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王红丽 《海外英语》2014,(4):209+226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谓语动词。在汉语中,谓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而在英语中,谓语动词有十六大时态。在汉语中,谓语动词有被动语态,一个"被"字足以表达;而在英语中,十六种时态各对应着自己的被动语态形式。对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语法的难点就在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形式难以记忆。笔者从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探索总结出一套方法,便于英语学习者更容易地理解、记忆英语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一、古代汉语的词组以及词组进入句子,作句子成分,同古代汉语语法系统一样,还处在百家争鸣阶段,有不少问题尚待达成共识.其中古代汉语词组这个家族中,有一种结构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认定其结构,揭示其语法作用,最终给予正名.最早揭示这种语法结构的是王力先生,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分析到虚词“之”的用法时,指出: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  相似文献   

20.
双重谓语因其结构简单、表达内容相对丰富而被广泛使用.自20世纪50年代M.Ganshina等人研究并指出"双重谓语"这一语言现象以来,语法学界曾对双重谓语作过较多研究,但对于充当第二成分的分词的研究则很少.本文作者认为,双重谓语中分词的情况十分复杂,尤其容易同其他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分词相混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将双重谓语中的分词同其他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分词进行比较,对其若干语法特征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