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初期,美国的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论,并把教师看作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和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就成为教师研究的热点,而反思性教学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也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进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在建构伦理信仰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一,新文化派彻底否定宗教及其于伦理的终极依据和信仰支持,学衡派则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宗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其二,新文化派否定宗教,却无法否定伦理精神的信仰特质,学衡派亦特别强调伦理精神的宗教情怀;其三,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是自由,后又被科学所取代,但科学真理并不能安顿生命和实现精神超越,学衡派对此有深刻的批判,并提倡至善的伦理信仰,然而不正视科学真理及其自由精神,也难以建立合理的伦理信仰。反思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伦理信仰的论争,对于重构当下的伦理信仰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和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其核心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创建一个综合中西文化之长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化思潮,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文化反思湖流中涌现出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具有丰厚的内蕴,批评家们对其内蕴进行了多方面阐释。本文从对20世纪中国小说传统长子形象进行颠覆的角度来研究,通过对白孝文、鹿兆鹏、黑娃三个长子形象的分析,得出《白鹿原》是传统长子形象的颠覆之原。  相似文献   

6.
面对帝制的复辟和社会的腐败黑暗,新文化派开出的药方是全盘学习西方的新文化,并进行了一番轰轰烈烈地推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后,另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对新文化派追求新文化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学衡派。两派的思想路径有着很大的区别,对抗不断。但是思想的来源都深深地植根于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判断,而且都有着追求新文化的旨趣和努力,两派的对抗与对话有着清晰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于20世纪初年登陆中国,并于新文化时期和其他西方文学潮流一样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绍介和提倡。然而,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运命不同,自然主义很快遭遇冷落。本文试图描述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多重误读,以对此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叙事研究不断地被定义、阐释与实践.它的产生受到教育学科发展、研究方法本土化、多元化和教师专业化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契机.宏观上有存在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支撑,微观上受杜威教育思想、扎根理论等理论的支撑.在发展中同时也暴露了概念界定不清晰、发展路向不明等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整合新的研究范式,进行细致的主题分析,提高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不断反思、批判,教育叙事研究才能继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学原则是我国教学原则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年间,我国研究对之进行了批判反思以及结合现代教学活动进一步阐释和发展。本对此进行探讨,以梳理20年来传统教学原则的研究状况和发展特点,为21世纪我国教学原则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理清线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初以来,诗歌翻译在文言和白话不同的语言形态和两种不同的知识型层面上发生,并成为中外文化交往上愈来愈重要的实践活动。新文化一派则视诗歌翻译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鼓吹白话及新诗体的翻译,并放逐了文言及其传统格律诗体。坚持文言翻译的尝试延绵于整个20世纪,这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写实主义(亦称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最早引入这一概念的始于梁启超1902年的重要文章《论小说与群活的关系》一文。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话语实践中,不论是围绕写实主义命名权的话语争夺,抑或是对它的具体阐释与实践,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痕,本土化过程中的重重过滤与筛选,把本来属于文学方法论层面上的命题,一度畸变成了文学本体论意义上话语霸权,使当代中国文学陷入了越走越窄的文化死胡同。论文就“写实”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尴尬遭遇,从现代性的视角作出了宏观的梳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政治风云与人文学科成就的宏观扫描,探讨了二十世纪的文化精神理想主义与虚无主义在竞争中交融,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在碰撞中融合,怀疑和批判精神与建设的热情在起伏中交织,生命意志与文化关怀在求索中趋同.由此倡导建立"二十世纪学",以进一步总结二十世纪的文化遗产.文章还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得失作出了评说.  相似文献   

13.
"想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二十世纪末以来,形象学对想象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应远离复制和再现观念,根植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这一限定制约了形象学自身的视野,与当前的创作实际和研究实际产生了隔阂.为解决根植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理论阐发困境,中国古代的想象理论或许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教师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在教师文化研究的诸多方面开展了新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文章从教师文化的内涵研究、教师文化的类型及特征研究、教师文化的建设研究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教师文化研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对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说与近代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学人在建构新文化过程中一种形态比较完备的理论或模式,内涵外延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反映了东方民族的思想智慧,是20世纪中国知识精英的普遍选择,应该给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处在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它既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同时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揭示人类的深层精神心理内蕴.因此,其作品既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又具有文化批判的深刻性,酿就了二十世纪的文化基因,但现代主义文学由于新的时代背景又具有了新的质素,这又使两者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表现了狂人一种近乎绝望的自我罪感 ,从而揭示出 2 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最富特征的情感 ,标示着中国文明史上一个罪感时代的到来。“狂人”的自我罪感在建设新文化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相似文献   

18.
《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与《上海宝贝》中的天天这两个不同本中的人物形象,超越时空地表现出了明显的相似性,这使得他们具有了符号的阐释意义,即他们是与物化世界相对立的“精神性存在”的象征;而他们只能以“失语”形象呈现出来,这是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和20世纪末中国相类似的化语境及身处其中的都市“边缘青年”、“新新人类”共通的一种情绪体验;同时,由于作所持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的差异,人物形象的隐喻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两个本的立意有了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的宽容与和谐——从传统到当代的政治文化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本民族文化所蕴含着的宽容精神具有怎样的存在样态,呈现怎样的价值构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这种文化精神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当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跨入21世纪,传统的宽容精神需要一个复杂的社会整合过程而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保持一致性。由于中华文化的宽容精神以人我关系的调节为基准,这种鲜明的文化个性在抽象意义上又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价值构成显然具有世界性“人类文明”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时期交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本。究其发生与演进,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与化渊源,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纪末中国小说的化品位及基本路向。值此世界之交,透过峥崂表象以检视其生成背景,进而省察其无倾向、无英雄、无技巧、无深度等“四无”式本品格,对于当下的小说新创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启示性回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