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该文旨在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角度解读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独幕剧《琐事》中文本与读者的相互关系。该剧围绕一桩凶杀奇案展开,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凶案的真相。同时,剧作家对剧本的标题和剧中人物的命名也颇有深意。如若希望透彻理解本剧,读者应当在解读剧中意象和解答剧中隐藏疑问的方面担当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栾瑞琪 《海外英语》2015,(3):222-223,243
该文试图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V-N理论,分析美剧《老友记》中幽默言语的解读机制,探讨剧中的幽默言语是如何被观众解读以产生幽默效果。在建立起理论模型后,该文将结合剧中的语料按照概念整合的四种类型依次进行分析,以揭示言语幽默解读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3.
该文试图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V-N理论,分析美剧《老友记》中幽默言语的解读机制,探讨剧中的幽默言语是如何被观众解读以产生幽默效果。在建立起理论模型后,该文将结合剧中的语料按照概念整合的四种类型依次进行分析,以揭示言语幽默解读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态系统则是人际功能最主要的实现手段。从情态系统着眼对话剧《家》的英译本中典型的对话片段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发现情态助词、情态副词、形容词和情态隐喻反映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对待彼此的态度,并由此推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译文读者正确解读该剧作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也验证了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搬迁者>是戴维·威康森的著名戏剧之一.剧中共有六个主要人物,只有罗伯一人是搬迁者,但作者取书名为"搬迁者们".本文试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来解读<搬迁者>中的不同的"搬迁者",揭示人物的暴力天性及人际关系的冷漠来自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6.
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分析戏剧文本是一种新兴的戏剧文体学批评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戏剧文本的语言结构来解释剧中人物关系是如何描写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刻画的以及剧情发展是如何设计的.本文以<天边外>的两个片段为例,运用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人物性格特点和剧情发展情况.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戏剧文本意义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剧中人物说话的内容,还取决于由话轮转换机制所控制的会话交流方式.以话轮转换为理论框架的戏剧文体学批评方法不仅能帮助读者和观众解读剧本,并且还使解释显得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7.
解读文本的最佳效应建构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双向契合的深度与广度之中,即视界融合之中。文本解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它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或者说是读者的观点与文本的观点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有效的文本解读在本质上是一个求善的过程,读者通过文本解读,发掘隐含于文本深处的伦理意义上的人性美和人文精神,使自身的知识、修养、境界得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美剧《绝望主妇》风靡全球,剧中的经典台词和对白妙不可言。用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做为框架分析剧中部分经典对白,能够剖析会话背后的特殊含义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解读和赏析本剧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9.
一 人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文化构成物的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方能生成,它只存在于读者的解读活动中.它与读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生成。  相似文献   

10.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浪漫喜剧的巅峰之作,但作为剧中男主角的奥西诺公爵的形象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作为一个理想人物,奥西诺还有许多的弱点和缺陷,并带有男权话语的浓重痕迹。本文主要通过对奥西诺形象的解读,分析这一理想人物的局限性,并以此探讨莎剧中的女性主义批评:他虽在剧中弱化了男性魅力,但又反过来巩固了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当前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要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必须熟悉读者,了解读者,研究读者心理学。对读者阅读动机、心理特征进行剖析,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奥菲利娅作为《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虽出场不多,却起着联接剧中主要人物的作用,她的命运变化既与剧中其他人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解读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因素对于恰切理解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深刻把握作品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阚智文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43-44,52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社会哲理悲剧。剧中种种冲突在本质上都表现为人性与兽性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人物内部性格和人物自身前后变化之中。莎士比亚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以及情节的安排,将这种斗争呈现在读者面前,完成了对人性的探索,并使人性最终在剧中得到了证明。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读者基于各自的背景,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形成了文本的多元解读,这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多元解读能彰显读者的个性,完善主体的生命。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美"味课堂。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读者的学生和教师,在文本解读活动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用自己那颗在解读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文字,激活文本,因而使文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和灵肉的载体,并诞生出新的审美意义。显然,读者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已经超越单纯理解和解释对象的领域,而跨入对主体自身审美心理结构(情感、意志、趣味、生命感等)重新建构的境界,也就是对“读者的建构”活动。应该说,这种“读者的建构”境界,能够充分标示出解读过程中主体性所臻达的完满程度,是实现解读“有效性”的根本标尺。  相似文献   

16.
从诠释学、接受美学等视角来看,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读者中心主义现象,表现在:师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步入极端、创造性解读失去根基、多元解读丧失界限。其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值得警惕。阅读教学要走出读者中心主义,需要师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尊重文本历史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解读,在把握文本主导价值取向下实现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7.
"多元解读"这个概念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明白,"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审美追求,因此,对作品的解读往往因人而异、千差万别。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候甚至会超越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也近于一次再创造,由于再创造的过程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感受,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不是单一的、平面化的,而是立体的、多元的。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文章进行解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解读的高明与否,还要看读者自身的经历、能力和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8.
从佛学角度分析读者对《红楼梦》的解读和接受方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因为解读和接受方式不同,所观照到的景象不同,读者从中接受的思想内容也不同,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9.
黄芳 《广西教育》2013,(41):39-40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的认知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读者从中领悟意想不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剧中强烈的讽刺既能引起读者会心的微笑和思考,又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概括起来,《威尼斯商人》中的讽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