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全面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实现河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厚重文化资源的河南应充分发掘档案文化资源,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现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包括了民俗、宗教、传统、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组织等。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氛围,如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中原文化等。地域文化可以成为大学生阅读推广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近几年,南阳师院图书馆在基于中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推广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文化的传承、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记忆,将成为不容回避的文化命题.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灵魂,是新型城镇化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城市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在新型城镇化狂飙突进的洪流中,必须切实坚守“关注城市遗产”“关照城市美学”“关怀城市公民”的城市文化使命.以根植文化自觉为灵魂,以凝炼文化特色为驱动力,以优化城市结构为导向,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融合互动,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和谐共生,探索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宣传片的诞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有着密切关联.一个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城市文明的新风以及旅游资源都会在影像中展现出来,城市宣传片已经成为记录城市成长、展现城市发展成果的重要传播方式.文章介绍了宣传片中的文化元素,并对文化元素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影视作品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传承、升华和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传播中的特征,认为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现在心理结构的再现与认同、精神气质的延续、民俗风情的再现;文化升华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家国一体化”思想的展现及对多种文化表征的“杂糅”;文化解构则体现为“戏说”中的古今对话、情感表达等.  相似文献   

6.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帅 《大观周刊》2012,(18):49-49,34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传统法律文化留下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扬的精华。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礼法结合,崇尚和谐”的观念,更是自确立之始就闪烁着熠熠光辉。然而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轨迹中,“礼法结合”的优良传统却在诸多领域日渐模糊。本文结合山西省某煤矿监狱的实际情况,从其建设发展的优点和缺陷两方面入手,围绕“礼法结合”这一思想精髓,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值得借鉴和传承的部分,以更好地指导当今法法治建设工作的进行,从而确实推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姜紫微 《大观周刊》2012,(23):54-54
本文思考我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如何将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界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指出将我国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而成的作品将会成为“世界的中国”设计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我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沦落为单纯的“消费品”,而应该是带有“本土精神”的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象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把古今文化的继承阐释或转写不当地表述为“翻译”,这种称说误导世人将古代文化遗产跟外来文化产品等量齐观混为一谈。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内在的转换,只能进行阐扬而根本用不着"翻译";异域文明的吸收是一种外在的引进,必须进行翻译但丝毫谈不上“传承”。阐扬传承传统文明是对同一文化基因的转录,我们不过是改变一下言说方式,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是对不同文明元素的翻译,我们必须要转换一种不同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0.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通过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乡村夜话”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受诸多因素影响正逐步“退场”,已无法再承担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乡村图书馆,应该填补“乡村夜话”消失的“空场”,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事生产经验、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和乡风民俗等传统农耕文化。因此,当前乡村图书馆应该以农民口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乡居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断加强乡村图书馆资源、人员队伍和场所建设,从而积极发挥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传承说开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传承是图书馆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传承文化,创造文明,并非都是它山之石,更是中国的文化及图书馆固有的悠久传统.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文化传承存在漠视的现象,应予矫枉纠偏.借鉴他人的观念和做法,用以自省,订正差误,是大有裨益的.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2.
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肩负着传承中国千年文明和塑造国际形象的双重使命,是作为东道主的杭州展现城市历史脉络、文化民俗风貌和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严格遵循“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智能科技与传统文化交织,绿色低碳与江南美景辉映,在为世界人民献上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将“文化中国”“绿色中国”和“开放中国”的理念逐一贯彻,对外文化传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渭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积淀。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中,渭南将服务礼仪纳入《渭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通过出台《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礼仪规范》、开展服务礼仪培训、评选服务礼仪“标兵”等举措,将礼仪精神贯穿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各项服务之中,推动“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华彩渭南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建设,契合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示范区创新发展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而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它们的发展是离不开媒体的。当前环境下,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何去何从,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篇论文将结合新媒体的当前背景,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王龙 《大观周刊》2012,(15):11-11,3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演绎法,从“独竹漂”项目的起源发展及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第九届全国民运会中“独竹漂”项目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变革的认识。认为应从传承与变革两个方面,辩证的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旨在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河南卫视推出全新ID“新时代新文化”,是心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勇担文化传承使命,开启文化生态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标志。在坚守传统文化卫视定位的基础上,河南卫视深挖资源门类,赋活文艺表达,试以中原文化风姿彰显中国文化精神。在积极融入河南省文创文旅共发展战略之际,以优质节目提供创意资源,以视听媒介强化产业链条,助推河南走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从强化收藏主业、优化分类保护、深化保藏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版本收藏保护和保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媒体角色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和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论述的一项重要思想内容, “两创”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继“二为”“双百”之后提出的最新文化发展方针.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要遵循和恪守文化发展的内在基本规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又要善于借助外在力量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新闻媒体在传统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无疑是文化创造和创新的重要推手,它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以不断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融媒体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必然之路,用融媒体的理念去对待、分析和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之"旧"与融媒体之"新"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通过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些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