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一阵子,"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广为流行,一时间,大家都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远方",至于眼前还有什么,反倒有点顾不上了。读完刘汀的《黑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不过,要申明的是,小说并不是要应证它,毋宁是相反。《黑白》的故事布满"暧昧"的小陷阱:公交车夜班司机老洪的一生都和他的工作一  相似文献   

2.
那些独自寻找诗和远方的人,后来怎么样了?这两年似乎特别流行一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少年轻人被这句话点燃内心,然后奔向所谓的自由。然而,"诗和远方"真的那么美好吗?前一阵子,24岁女大学生黄某独自去青海旅行,后在可可西里失联。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不少青年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刷了屏。"远方"本来就是充满希望的地方,而"诗"则又为那个充满希望的"远方"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孕育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诗和远方"。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一起在现实通往远方的路途上诗意地前行。  相似文献   

4.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谓苟且,不是生活艰难地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为了温饱和安全的愿景,自愿过着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安于一眼可及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言论     
<正>"三观正"其实是一个缩写,全称是"三观正好和我一样"。——网友生活还在苟且,就别惦记诗和远方了,不然只能用自己的理想去拖垮亲友的钱包。——网友如小果为什么每天都要跑步?为什么每天都会写点儿东西?为什么睡前要看书?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没有每天坚持的东西,所以,任何一种坚持都能区分别人和自己。  相似文献   

6.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7.
诗和远方     
正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用在拥挤逼仄的北京,最恰当不过了。每一个从外省市来北京定居的人,都不得不在生活的重压面前低头、苟且,尽管心里充满了对远方家乡的眷恋。然而,当生活的车轮轰然而过,所有的乡愁瞬间被碾压成了粉末,在岁月中烟消云散。然而,一个13岁的孩子,却执着地坚守着对草原家乡的挚爱!第一次注意到伊儒乐,是他借用教师办公室的电话给父亲打电话时。居然,用的是蒙语!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小说家、散文家的池莉的《池莉诗集·69》,不是用来证明她也是一位诗人——诗人无须证明——也不是给众人用来验证并顺便感叹"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异口同声中既不会有诗,也不会有远方;或者说,异口同声是生活中的最大的"苟且"。池莉曾把我们这个时代迅疾蔓延的套话、行话斥之为流行病专业中的"鼠疫霍乱",其实也就是语言中丛生的毒瘤。它们正是诗人要抵抗和瓦解的;也正  相似文献   

9.
<正>村上春树说,也许眼前充满各种苟且,但学习,是为了诗和远方。而我想说,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诗和远方。学习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觉而快乐的追寻过程,如果加入太多的功利,会让它丧失其中的蕴味。在如今过于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静心学习,享受学习,少一些功利压力,多一份自然闲适,尤为可贵,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伟人毛泽东曾鼓励人们:"好  相似文献   

10.
正这人间万事纷纷扬扬,人生旅途难免不顺,或选择马不停蹄,或选择平淡收场。眼前的苟且与心中那诗和远方始终在上沿着激烈的角逐,孰胜孰败,居于本心。有一些人,面对眼前的苟且,难免会心生惆怅,怨天尤人,甚至,会渐渐遗忘掉自己曾想要追逐过的星辰大海;而另一类人则不然,他们犹如这世间一道道最为清丽的风景,眼前的苟且于他们而言更如那衣角的尘埃,只需轻轻掸去,便能够身染清辉,之继续云游于世间这万花丛中,如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总是忙碌,以为事事都很重要,但我们孜孜以求的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有个朋友给我留言,说生活总是忙碌,想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总是那么矛盾。没错,我们生活在一个忙乱的年代。每时每刻,无数琐事侵蚀着我们的生活。也许就在你读这篇文章的此刻,你的朋友打进一个电话;房租就要到期;下个月的英语考试近在眼前。一边奔波于眼前的苟且,一边梦想着远方的田野。仿佛只有这样用力地生活,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2.
长城,是中国最有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因此,我早就想去爬长城了。今天,我总算如愿以偿。在我的想象中,长城的路是蜿蜒曲折的,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但不变的,是它的路一直铺向远方。你看不见了,可它仍然在你看不到的远方生存。在我去长城之前,长城在我心中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一条神秘的、曲折的路。到了长城,我突然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诗:“不到长城非好汉。”就冲这句诗,我就一定要把眼前的这两条路都爬到最高峰。开始爬长城了,我和哥哥一直领先,离爸爸、妈妈和舅妈至少十米远。现在我眼中的长城,仍然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一条曲折的路,但…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生活里,女同学终于可以穿上高跟鞋和连衣裙,男同学终于可以和老师称兄道弟,心仪已久的男生女生终于可以大方牵手,开始地老天荒的恋爱,而不必遮遮掩掩。”——成都某中学2014届毕业典礼上,校长的一番话让同学直呼“意外”。据该校长介绍,这篇讲话稿他准备了一年的时间,至少修改了5遍。为了跟同学们拉近距离,“接地气”,校长表示,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对他们加以引导。“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高考阅卷老师发布微博,说在批阅  相似文献   

14.
<正>高晓松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镜头下他凌乱的发丝在风中飘拂,仿若想抓住隐匿在风中的答案。诗与远方究竟是什么?鲜有人给出确切的答案。我想,大概是因为遥远,所以美好;大概是因为无法到达,所以更显迷人吧。就像在金岳霖眼中的林徽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人间四月天;就像张爱玲笔下朱砂痣一样的红玫瑰,白月光一样的白玫瑰;就像客居他乡的游  相似文献   

15.
智能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生活节奏也愈发加快,流动已然成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常态。有人选择逃离"北上广",奔向自己的"舒适圈"。在他们看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有的人从城镇返回都市,"受不了索然无味的生活";还有人在进城出城中多次往返,迷茫依旧。"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94):128-129
困于"应试""机械背诵"或"枯燥无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失去了该有的浪漫生机和动人意蕴。要摆脱眼前这种"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需要教师用心"看见"学生,厚植人文情怀;善于激发情感,注重以情动人;巧用文化浸润,提升人文素养;真诚评价,创新反馈方式;着眼长远,助力学生终身发展,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诗意盎然的一方天地。  相似文献   

17.
正诗·人生诗,是精神,是文化,亦是时代。人生是生活,生活多苦难,多悲,亦多喜。当我们心绪不定时,总是需要那一点两点的诗意来慰藉。就像那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生太长,也不应该只关注眼前,而忽略了遥远的、充满着诗意的美景。  相似文献   

18.
文学有一个绕不开的母题,即对远方的追寻。远方是距离的产物,是充满诗意的期待,也是未知的无尽可能。兰波诗句“生活在别处”,近年来甚为流行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无不给被当下生活限制想象的人以安慰。杰克·凯鲁亚克甚至直接以“在路上”为他的小说命名,可见远方对生命的诱惑,远方自然而然成为行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饶雪漫在《斗鱼》中曾这样写道:"生活不仅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大概青春就像蒲公英,也许势单力薄,却有一颗热爱自由、热血沸腾的心,想借着风,去远方飘泊。我就是这样无端地向往着诗与远方。诗是人们的另一双眼睛。对于一个从小在不下雪的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雪是陌生的,雪也是唯美的。一次冬夜风起  相似文献   

20.
袁月  徐敏 《小学生》2008,(5):29-29
《游子吟》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的一字一词都蕴藏着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爱,这首诗把母亲为即将要出门的儿子密缝衣服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写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