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虽然每一部关于文学原理的教材都从各个角度对文学本质作出阐释,但是迄今仍然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然而这不但没有击退反而激发了今天众多的学者力图对文学本质进行说明的热情。21世纪的头1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围绕文学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进行了两次大争论,关于文学本质的问题仍旧是充满了讨论可能性。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图示为文学本质问题思考多元化,提供了更多讨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学理论界一直争执不休,逐渐出现了文学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观念的尖锐对立。本质主义者,遵从历史的惯例,旨在追求文学的本质,探求文学的真理,努力概括出文学唯一的、终极的定义;反本质主义者,认为文学是话语的实践,是话语的建构,旨在追求文学的多元化和多变的状态,努力消除文学的本质观念。通过对文学本质观与反本质观的历时评述,我们可概括出关于文学的一些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历来凡是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理论大都对文学的本质问题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特雷·伊格尔顿也曾在<文学是什么>一文中进行过批评式的探讨,其中涉及到了对文学的虚构性问题、文学语言"陌生化"问题、丈学的实用性和稳定性问题的批评,以及价值判断与文学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没有本质.笔者认为,无论文学有无本质,文学肯定是存在的,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艺术本质问题是美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新中国的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几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准则,文艺被看作政治意识形态工具;改革开放后,文艺界开始反思之前的文学研究努力回归文学研究的学术本位,在这种背景下,文艺美学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5.
艺术本质问题是美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新中国的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几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准则,文艺被看作政治意识形态工具;改革开放后,文艺界开始反思之前的文学研究努力回归文学研究的学术本位,在这种背景下,文艺美学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6.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的问题在我国哲学领域始终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热点,而在这个问题上,人的本质问题又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讨论影响到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有关的观点分歧贯串、体现在许多理论论争之中,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重点问题。因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揭示与此相关的各种理论对立,是哲学领域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一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理论对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诗学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唯美倾向,集中体现于其关于艺术的起源、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目的以及真善美的关系等有关问题的论述中。泰戈尔唯美主义既有对印度诗学唯美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与西方唯美主义文学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既有吸收借鉴,也有互动超越。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边界,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提出的一个问题。讨论文学的边界,不是要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定一个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要在讨论中反思我们关于文学问题的提问方式。讨论文学的问题,需要秉持一种理解个别、尊重差异的精神,区分常识中的文学与理论中的文学。而用“文学性”的描述替代对文学边界的追问,实际是在这个读图时代、信息媒体时代文学遭受冲击乃至被边缘化的又一见证。  相似文献   

9.
在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几种观点:文学是对科学真理的抽象传输、是对世界的再现、是作者的表现、是读者的体验。而兴起于19世纪的新批评派在这个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它摒弃了前人观点的不足,将文学看成是一个以文本为中心的独立自足的世界,为推进文学本质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相似文献   

11.
卫丽 《海外英语》2012,(1):235-237
目前,运用及物性分析模式揭示作品深层主题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文章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做出新的诠释,证明系统功能理论是分析文学语篇的有效方法。论文首先对小说的内容进行描述并呈现相关分析的数据,然后对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小说中各个过程的分析揭示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从而证明系统功能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套崭新的分析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学风格是一部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学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以及对译本中众多实例的分析,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转型的现实对文学理论相关课程在文学研究及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再认识的要求,从文学理论的现实处境分析入手,结合学界对此问题的反思,联系现实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矛盾,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原型批评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批评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拓展了文学分析的空间,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家将文学语言纳入研究范畴,认知文体学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综述和分析过往研究,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认知文体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 和发展趋势。据此认为,认知文体学研究者们从认知的角度构建了一种系统的文学理论,将认知文体学研究 纳入研究身体体验的神经学科范畴,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人物的认知方式,更为系统地阐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作为一种阐释行为必然以命名为主要手段。通过命名 ,阐释主体重构着他的阐释对象。由于文学现象是外在于阐释主体的精神存在 ,所以对它的命名就被要求着认知性 ;又由于阐释行为本身即暗含着对于对象的规范 ,具有主体性介入 ,所以命名在追求认知性的同时还必然地具有价值性。通过对文学理论命名的这种二重性特征的剖析 ,反思文学理论的学科性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文学教学忽视学生在文学意义构建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读者的主体地位、文学语言的偏离意识为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但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文学教学中也只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18.
虽然<红楼梦评论>浸染了过多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色彩,主观唯心思想浓厚,但却是中国第一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刻分析本国作品的批评著作,它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做出了贡献,其理论构思和框架是全新的,反映了中国古典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代表着当时中国文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主要通过燕卜荪的《复义七型》中的复义理论及其诗歌分析方法和朱自清的《诗多义举例》中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分析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用以说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对朱自清诗歌理论的影响以及他在运用该理论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时所生发的一种变异现象。还指出朱自清的这种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对于形成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及物性理论运用于英文语篇分析及英文文学作品阐释的成例屡见不鲜,但将此理论运用于汉语语篇分析及汉语文学作品阐释的例子还不见多。通过分析《背影》选段中的及物过程,尝试提供一次以及物过程类型分析而赏析汉语文学作品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