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璐 《新闻知识》2001,(11):51-52
今年5月中旬,路过去年丹凤“9.29”剧毒氰化钠泄漏事件发生地的铁峪铺镇化庙村时,我下意识地去泄毒地点仔细看了看。这一看,不由使我生出几份欣喜。原来,在距泄毒地点3米左右的铁河上游细小的流水中,竟有无数黑色的小蝌蚪时聚时散,四处游欢。那么,这“喜”从何来?2000年9月29日,312国道上因车辆肇事致使数吨剧毒氰化钠泄入铁河上游。这铁河水经武关河汇入丹江,一旦剧毒大量扩散到下游,其后果将难以想象……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军地协作,多方配合,不惜一切代价奋力抢险,确…  相似文献   

2.
我热爱新闻写作。有一次,我回十二圩家中探亲,去供销社购食品。见墙上贴着一条增设防讯排涝通宵供应物资食品窗口的启事,觉得是一篇有价值的新闻。这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我顾不上去买食品,拨腿朝邮电局跑去,赶写了一条消息,往《新华日报》社、省电台发稿,省电台当晚就在快讯节目采用了,第二天《新华日报》也采用  相似文献   

3.
留心身边事     
我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写新闻稿件不需要什么特别“天份”,主要是看你能不能认真地采写,处处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些初学者,写什么,怎样写?他的唯一依  相似文献   

4.
说起我第一篇新闻作品的发表,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1993年1月,我在新兵连当班长,有一天我查铺哨,已是夜里两点多钟了,可连长屋里的灯还亮着,平时不爱熬夜的连长,今天这么晚了怎还不休息。我敲门进了连长的屋,我  相似文献   

5.
与通讯员在一起,时常会听到一种抱怨:整天呆在基层,哪有那么多新闻写?初听,不无道理;细一想,却不尽然。不可否认,业余通讯员由于条件、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象专职记者那样走南闯北捕捉信息,但这并不等于就无新闻可写。关键看你是否愿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并注意用新闻这个尺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自己从事业余报道11年,工作之余不停笔耕,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西安晚报》、《陕西农民报》等国内20多种报刊上发表各类稿件600余篇。从中得出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农村的通讯员,对农村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要你留心生活,多长只新闻“眼”,选准角度,巧立新意,还是有新闻可写,有“活鱼”可抓.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先后发稿件86篇。今年4月,被县委宣传部授于“90年度新闻通讯先进工作者”称号。同行们问我有啥窍门?“哪里有什么窍门!”我说,“只不过比别人多留一份心,多观察一些,多思考一点儿。”生活是美好的,不管你从何种角度、何种方位执著地去追求,它都会给你甜蜜的恩赐。作为业余通讯员能否主动积极地捕捉,发现生活中的闪光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留心处处有新闻”。回顾自己多年当通讯员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留心,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东西特别注意,特别容易懂,特别容易记,特别容易联想。具体到通讯员,就是对写稿有兴趣,由开始当成任务来完成到逐渐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与写稿有关系的,别人不当事,看过、听过、走过、错过,自己却很当回事,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别人熟视无睹,自己却要抓住不放。有了这股劲,对“留心”才算悟出了一点“真谛”。  相似文献   

9.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是的,平时结识的通讯员中,有的经常埋怨无米下锅,无新闻可写。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用我在平时写稿中的体会来说:处处留心皆新闻。1986年初,我去湖南省张家界旅游,在风景区被一家土家族风情酒店给吸引了。初到一地,一切皆新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作为一名通讯员,好奇心和新鲜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留心这家酒店,并当了一天义务招待,同店主和中外游客交谈。了解到这家酒店不仅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店老板是  相似文献   

10.
我经常与一些基层通讯员交流写稿经验,常听到不少通讯员抱怨自己所处的地方环境差、范围小,没什么新闻好写。写稿之初,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今天回顾自己十余年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所走过的历程,我深深认识到,要走出这一境地,平时除加强自身的政治、文化修养外,还要磨炼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生活中多长一个心眼,做个有心人。 记得有一次笔者举办全镇插秧能手种田比赛,赛前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吩咐我写篇插秧比赛的稿子。当时我想,插秧比赛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况且这类稿子市、县各新闻单位都已刊播过了,轮到乡镇搞插秧比赛有什么好写的呢?在这种  相似文献   

11.
联想我与一些通讯员谈论抓新闻时,他们总是说:“单位小、人员少,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这是片面观点。回顾我未进报社当记者之前,就在一个几十人的基层单位工作,实践证明:只要平时处处留心,从一切事情中找新闻线索、从广泛的生活中收集多种写作索材,大有新鲜东西可写,大有文章可作。如我一九八○年在荆门市生产资料公司工作时,我采写的公司党支部《书记学化学,外行变内行》一文被刊在《湖北科技报》137期头版头条,并且加了《门外汉与专家》的编后。要想当通讯员、记者,就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一切事物,别人看不见,你能看得见,别人见到  相似文献   

12.
采访,除了事先了解到线索而后有目的的去调查访问之外,很多时候要靠处处留心,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随时抓住报道线索就随时采访。常给报刊写稿的同志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文章或报道的题目,是记者、通讯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眼、耳、鼻、脑等各个器官的功能,事事留神的结果。写稿人的眼睛要特别明亮,力争做到眼观六路,视野广阔。一般人不注意看的,他要注意看;一般人看不清的,他要看清看透;一般人看了容易溜掉的,他要能抓得住。1982年3月,当时尚在辽宁日报工作的范敬宜同志夜宿辽宁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清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我的第一篇见报新闻稿是在投了几十篇稿件后,被《解放军报》刊登在三版一个不起眼位置上的。虽然这篇稿子不足500字,但由于它说的是一位服役满5年的战士为了改转志愿兵向群众拉选票的事。此事在当时还非常少见,被官兵看做是一件"新鲜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我刚开始写新闻稿时,总觉得自己的活动天地太小,找不到可写的人和事。有时看到报纸上、听到广播里报道的消息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相似,就后悔自己当初为啥不动笔去写。这证明不是自己周围没啥可写,而是不能发现和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有时我也听到不少新鲜事儿,但因为自己不善于发掘这些新鲜事儿的潜在价值,它就被埋没了。我们每天不知要接触到多少人和事,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顺心的令人高兴和振奋,不顺心的则使人生气和烦恼。但如果稍加留心,从这些人和事中也不难发现新闻。那是1979年秋天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刘玮 《新闻前哨》2002,(9):44-44
俗话说:“鼓要敲在点上.笛要按在眼上。”我们搞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也应该放在抓报道点子上。如果问题抓得准,真正抓到点子上了,我们的新闻宣传就会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就会收到“一石千层浪,一呼百山应”的效果。相反,问题抓得不准,没切准“脉”,没对住“症”,写的新闻报道无论文字怎样花枝招展,也仍属“老和尚的帽子——平铺沓。” 新闻报道到底要抓什么样的点子呢?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不妨先把抓点子存在的糊涂认识摆一摆。一是怕抓不住点子,写稿“大而全”,把矛盾“上交”给  相似文献   

16.
常常听到一些新报人叹息道:“我怎么总是遇不到什么可写的新闻呢?而好些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为什么老新闻人能捕捉到,偏偏又从我们身旁溜走呢”。  相似文献   

17.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对某种特定生活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对蕴含其中的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贵在发现。在基层搞报道,最怕的就是缺少这种发现,总感觉没内容可写。通讯员不同于记者,面对的新闻源只是本单位。如果在小单位当个兼职新闻干事,发现新闻确实有些难。因为部队的事情几乎一样,主题教育全军统一,军事训练按部就班,部队管理剧而复始,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突发的事件,其他工作都差不多。要想在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写出好稿子,就需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对某种特定生活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对蕴含其中的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贵在发现。在基层搞报道,最怕的就是缺少这种发现,总感觉没内容可写。通讯员不同于记者,面对的新闻源只是本单位。如果在小单位当个兼职新闻干事,发现新闻确实有些难。因为部队的事情几乎一样,主题教育全军统一,军事训练按部就班,部队管理剧而复始,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突发的事件,其他工作都差不多。要想在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写出好稿子,就需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20.
留心处处皆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