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志玲 《成才之路》2009,(19):23-23
一、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不仅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3.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一、在导入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相似文献   

8.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张兆媛 《湖北教育》2009,(12):47-48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新增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10.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进行了探索。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  相似文献   

1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旨在培养每个公民所必须的数学,同时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失误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近年来,诸城市教研室根据上述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本市实际,致力于数学生活化问题研究,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把握教学实情确定数学生活化实践方向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而早在2003年底,通过对全市中小学…  相似文献   

18.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于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应该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体验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为了使孩子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无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使封闭的书本知识积累的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老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一、课前孕伏——经历生活实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