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基于人本理念的学理基础,新教育实验是"新"的教育,"心"的教育,"行"的教育,"幸"的教育,"星"的教育,"信"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努力建设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新教育实验通过"六大"行动及新教育每月一事,实现"四个"改变,即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同样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从事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和广大教师的一种基本需求。"课题实验课"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进行"课题实验课"的实践中教师要做到题课结合、做察结合和研思结合。  相似文献   

3.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育人,而文化育人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布局,重点打造"一班一品"特色班级文化,实现学生成功、教师提升、学校发展的办学目标。一、"一班一品"主题的确定"一班一品"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打造班级特色品牌,使残障学生在"一班一品"的创建中,受到有效的教育;使教师在"一班一品"活动创建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与特长,  相似文献   

4.
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完成省委提出的"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的战略目标?我们许多教师都深思过、讨论过这一问题。我认为,最好的行动是努力践行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做一名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教育。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其本质是主体的"自我反思性构建",自我超越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义。"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场域之间具有的内在耦合性及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诉求是促发教师教育文化自觉命题的"双轨"动因。教师教育文化自觉的向度、意涵、基本价值构成等体现为"文化自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教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释放或表征。从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出发,"文化自觉"应为教师教育实现21世纪"人文重建"使命的实践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列宁就曾经反复强调,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灵魂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够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潜能,让每块金子都发光。  相似文献   

7.
张春花 《文教资料》2011,(22):140-141
"对话教育"是重构师生关系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摒弃了传统教育中教师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态,要求教师"蹲下来看学生",用"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对话教育"中,教师的"耐心""尊重""赏识"是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8.
教师如果不懂得教育的技巧,只靠盲目辛苦和付出时间,是不可能很好的达成教育效果的。教育技巧实际上就是"怎样教"的工具。"表扬"便是一种有效教育的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一技巧,将表扬蕴藏于无痕无形之中,柔和而不突兀,那么,"表扬"将能释放出最大能量,它将处处"生花",使教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就是国家的一只"鼎",作为国家之"鼎"的教育若要稳固兴盛少不了三条腿的支撑,即技术、制度和愿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愿景"。只有有了"愿景","技术"和"制度"才会被赋予灵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从而目标一致、同心同德,去完成教育自身价值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杨卫国 《现代教学》2010,(11):18-19
随着我校市级重点课题"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的深入推进,我校教师不仅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策略,而且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永远朝气蓬勃的事业,教师,是永远充满时代活力的职业;而教师发展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源动力。《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如何是"好"?我以为教师宜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青年教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文就高职教师中的青年教师如何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建议:应加强内在修炼,包括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阅读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讲演录一书,感慨颇多。 "教师工作的幸福在哪里?""学生学习的幸福又在哪里?"不知从何时起,这两个问题就盘旋在我的心底。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也一直在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不难,难的是爱有"问题"的"、特别"的学生。在对待"问  相似文献   

15.
"教师口语"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教师口语技能是未来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基本功,在教师教育各项技能训练中占首要地位。"教师口语"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其职业特性,为教师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目前,教师科研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科研具有一定的"生存意义"。教师科研的基本定位是"寻找"教育的新秩序;教师科研的本质特点是追求教育的最大附加值;教师科研的角色取向是使教师成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社会知识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深化性研究。针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办学转型的实际,结合"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创造性地提出"应用型教师"的培养理念。以对比的方式揭示"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应用性特征。对师范专业突破传统的"分段分离式"教师教育模式的不足,建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的"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作了系统的阐释。为培养基础教育应用型师资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童年生活史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反思、专业情意、专业理念和专业实践,其中"童年经历"和"童年经验"是童年生活史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在叙述、交流和研究童年生活史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唤起师范生们的童年意识,真切地理解童年和敬畏童年,达成对自身"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等原初教育理念和行为倾向的审视和重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实现着从培养"被动的教师"到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是教师资源配置均衡,而这必将对教师的学校归属感传统产生冲击。引领教师从"学校人"向教育"系统人"过渡,最终成为教育"事业人"是当前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