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对河南省四县市“农家乐”业主和非业主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应用归纳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探讨“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直接参与“农家乐”业主的影响程度大于没有直接参与旅游的非业主社区居民;“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作用具有不均衡性,表现为对“物质文明”作用最强,其次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最弱,直接参与“农家乐”业主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较大,而“政治文明”方面的影响较弱;“农家乐”对新农村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不同具体方面的作用呈现各自独特的特点。文章的研究成果对“农家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中对“势”的论述对商战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必须结合其对“形”与“奇正”的论述,才能对“势”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从商战实践出发,从静态、动态、应用三个方面对“势”进行分类,并结合具体商战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势”的应用千变万化,掌握好以“形”“正”,“以正合”,以“势”“奇”,“以奇胜”,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字间趣语     
“走”对“赵”说:“你考试有错题啊,怎么画了叉?” “早”对“草”说:“买了顶草帽?” “乌”对“鸟”说:“你什么时候把那颗痣弄下去啊?” “今”对“令”说:“今天新买的鞋呀?” “午”对“干”说:“看,今天新剪的刘海.” “乙”对“飞”说:“兄弟,你这翅膀是高级货吧!在什么地方买的?” “口”对“回”说:“几日没来,你家竟然砌起了墙.” “人”对“从”说:“那对谈恋爱的,严禁践踏草坪.”  相似文献   

5.
论老子哲学的“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道”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路,即道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体悟。“无”在老子道论中具有核心地位,“无”是道的超验性的指称。因此,道之“生”,并非宇宙论的化生,而是出于生命的体验,其本质就在于“无”之生,是“无”之心体对万物的当下成就。以“无”为本体的“无—有”一体化运作形成道的内在结构,“无”在“言”出“有”中踏入了超验性与经验性的两难境地,而“有”对“无”的当下回归使物我保其真性。在这个结构中,“真”是“无”的内涵,“虚”与“静”构成了“无”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提出了一些商讨意见。 1、对《论语》的“论”肯定了“论,伦也”的刘熙解释,不同意杨先生对此解的否定,同时也提出了“论语”应解为“富含事理的语言”也与杨先生解“语言的论纂”不同。 2、对“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及其它三个“夺”字解释多歧,认为不妥,提出这三个“夺”俱应解“失”、“丧失”。 3、对“后生可畏”及其它共六个“畏”字杨先生和刘俊田等俱解“怕”认为失误,这六个“畏”字俱应解“敬”。 4、对“足踮蹜如有循”的“循”认为宜解“逡巡”,不同意杨先生解“沿着(独木桥)走过”。 5、对“勿欺也而犯之”的“而”字认为不应解转折连词,而应解“能”“能够”。  相似文献   

7.
苏叶散文的文体内质突破、超越了一般“抒情散文”的单一情感层面,而开掘、突进到写人的“性灵”、“。心灵”和“生命体验”层面。其文体形式则实现了“文学趣味性”对“政治抒情性”的超越,“,心灵话语模式”对“主题话语模式”的超越,“感觉描述”对“以形写神”的超越,并突’“形式载体论”创造“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与虚无》中,“欠缺”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用语,集结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欠缺”的阐释,萨特对他的虚无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萨特认为“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虚无”的同义语。他用“欲望”、“超越”、“否定”和“自由”等表现形式对“欠缺”的含义作进一步哲学概念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输可以分为四种形态:“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一对一”是问题分解的终极,而“多对多”则是效率所追求的终极。由四种形态之间转变展开讨论,为了提高效率,网络传输应该转向“多对多”。群对群是“多对多”的另一种传输方式,或者说,是强调分群的“多对多”传输。  相似文献   

10.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对话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走。“日”对“曰”说:该减肥了。“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占”对“点”说:…  相似文献   

12.
搞笑汉字     
“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行。“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且”对“但”说:胆小的,还请保镖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寸”对“过”说:老爷…  相似文献   

13.
后“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革命”的逻辑渐渐取代“启蒙”与“复兴”。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中心的新文化诸将在与国民党右翼的对话过程中呈现出“立人”与“立国”的思考。胡适对“个人主义”的坚持、对“实验主义”哲学的尝试和周作人对国民党杀伐的批评、对政治力量的拒绝,构成了对“立人”与“立国”的重要思考,这些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幽默笑话     
《中等职业教育》2005,(21):37-37
汉字的“对话”“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吕”对“昌”说:和你  相似文献   

15.
西方翻译理论界从1953年开始流行以“对当”(Equivalent/Equivalence)为核心概念的翻译理论。“对当”误译为“对等”、“相当”误译为“相等”,此误译导致了对西方这一整个翻译理论的严重误读和曲解。翻译术语Equivalence/Equivalent应该翻译成“相当”、或“相似”、“对当”、“贴近”而非“等值”、“对等”、“对等语”。  相似文献   

16.
“技术理性”将人过分“工具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的本质”,失去了对人类主体性的“价值理性”追思,当今盛行的“乔布斯现象”及人们对“苹果”产品的热衷掀起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那就是对技术理性的“修正”和超越,实现“技术美”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7.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班主任需要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引导学生得用“心”,会用“心”。即对学生有“爱心”,能“操心”,有“耐心”和“真诚之心”,对班干部有“放手之心”,与科任教师有“协作之心”,对家长有“热情之心”,对自己培养“进取心”。有了这些“心”,班级就好管理了。  相似文献   

18.
在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农庄》中,“我”和“母亲”的矛盾集中在对农庄的态度和选择妻子的标准上。“母亲”希望“我”能够离开纽约,回到农庄;“我”则劝告“母亲”离开农庄,居住在纽约。“母亲”对农庄的坚守象征着对上帝的守护;“我”对农庄的背弃象征着对上帝的逃离。“母亲”希望“我”选一个诗人作妻子,象征着昨日美国文化对神圣事物的渴望;“我”和“母亲”所喜欢的第一个妻子的离婚,以及和“母亲”所厌恶的第二个妻子的结婚,象征着年轻一代已经找到了上帝的替代物:性爱。  相似文献   

19.
○“申”对“电”说:哥儿们,站直了,别趴下!○“官”对“宦”说:咱们是哥儿们!○“天”对“开”说:稍息,立正!○“鬼”对“魂”说:好逍遥啊,驾朵云就四处游荡!○“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巾”对“币”说:儿呀,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尺”对“尽”说: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臣”对“巨”说:和你同样的建筑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自”对“目”说:你们单位裁员啦?○“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没根手杖就寸步难行。○“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  相似文献   

20.
智者与苏格拉底对“技艺”理解的差异,让“技艺”成为哲学的重要话题。智者将“技艺”视作一种基于感觉的能力,能够对“现实”做出判断、给出对策并寻觅操作的适当时机。苏格拉底认为“技艺”是“知识”,是对目标的通晓和熟知,也是对知识体系信仰与实践。智者和苏格拉底“技艺”的观念分别显示出“艺术”和“技术”的意义,在“技艺”观念的变化中,理智化、科学化的“技术”意义逐渐显现,非理性、创造性的“艺术”意义逐渐退却,“技艺”的两种哲学意蕴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