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老师讲课时向学生提问:“要想 求扇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圆心角(或弧长)和半径。”我认为从数学意义上讲,这种提法是不够恰当的,这里把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搞混了。 有了圆心角(或派长)和半径,一定能求出扇形的面积,这个条件对求扇形面积来说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的。因为求扇形面积也可以不必知道圆心角(或弧长)和半径,例如:知道扇形A的面积是扇形B的面积的2倍,扇形A的面积是已知条件,只要除以2就得到扇形B的面积了。老师只能就公式S=(nπR~2)/360(或S=1/2LR)而言:“要利用公式求扇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圆心角(或弧长)和半径。”否则  相似文献   

2.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定要,一定要。“必须”的否定是“无须”或“不必”。翻阅小学数学课本,“必须”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即使用,也多见于应用题的分析,且用得恰到好处。举个例子:“食堂原来有大米50千克,又买来4袋大米,每袋100千克,食堂一共有大米多少千克?”(现行统编教材数学第五册P40例1)。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原有的大米加上又买来的大米,就是食堂一共有的大米。原有大米的重量已经知道,又买来大米的重量还不知道,所以必须先求‘又买来大米多少千克’”?(着重号为引者加)。此处的“必须”用得准确、妥贴。  相似文献   

3.
常常听到教师用“必须”一词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诚然,“必须”一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但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请看以下几例: (1) 求客车比卡车每小时少行几千米,必须知道客车和卡车每小时行几千米,用减法算。 (2) 求实际每天做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一共要做多少个零件以及实际做的天数,用除法算。 我们且以第(1)为例。求客车比卡车每小时少行几千米,未必一定要知道客车和卡车每小时各行几千米,用减法算。例如: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相遇时客车行了175千米,卡车行  相似文献   

4.
《江苏教育》1997年第3期登载刘建冬同志《慎用“必须”》一文,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严密性,很有必要。类似的误例并不鲜见,如:“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要求两地距离,必须知道物体运  相似文献   

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目前,人们非常喜欢用“美轮美奂”这个词,把“美轮美奂”定位在两个“美”字上,只要想表达美丽的意思,也不分对象,就用“美轮美奂”。请看下列例子。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第2版刊有《活熊取胆汁,其状之惨不忍卒读》一文,文中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为了给制药企业提供熊胆原料,养熊场在活熊体内抽取胆汁,活熊痛苦的哀号、被铁马甲固定的惨状令人同情。笔者想说的是,标题中的不忍卒读不恰当。  相似文献   

7.
“笨鸟先飞”,这句话好像地球人都知道。尽管家长在心里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笨鸟,但不少家长和老师都会用这句话来激励孩子。同时,进行早教、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各科家教,高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谆谆教导反而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学生觉得自己真成了飞不起来的笨鸟,失去了自信,学习成绩很难提高。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这在学校教育中也很有借鉴作用。中学生年轻好胜,自尊心强,“激将法”应用得当,可激发学生(或班级)的求胜欲望,调动其学习或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应用不当,却会适得其反,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位青年教师同时担任初中甲乙两个班的英语课。因乙班纪律较差,他就常常以甲班为榜样进行批评,希望用“激将法”来激励乙班同学。如“我教你们两个班,甲班同学那么活跃,你们却像木头一样”,“在甲班上课是享受,在你们班上课是受罪”……结果,乙班  相似文献   

9.
正美丽与丑陋,源自不同的认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认识,有时比登天还难,可当发现美丽的面纱背后原来是如此丑陋时,改变认识,自然就不费吹灰之力了。我把林老师的这句话读了几遍,难以理解这里的美丽和丑陋分别指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联系上文案例,似乎明白是把小军的爆炸头行为归为丑陋,而最后剪成了一头的短发大概就是所谓的美丽,也是教师改变孩子认识的结果。从字里行间,能读出林老师发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2月6日,芜湖广电新闻频道官方微信号芜湖第一帮报道宁安高铁通车的消息,其中开篇有这么一句话:宁安高铁今日终于通车了,各路消息已经甚嚣尘上,不走寻常路的芜湖第一帮,此时定不能辜负了小主们的钟爱……这里的甚嚣尘上用错了。甚:很;嚣:喧闹。甚嚣尘上:喧哗扰攘,尘土飞扬,比喻议论纷纭,众口  相似文献   

11.
面对问题,不少校长习惯采取"加大力度"的做法。比如:加大执行力度、加大检查力度、加大奖惩力度等等。然而,"加大力度"也常有失效的时候。现象一:在甲校,有少数教师在办公室里玩电脑游戏。为了杜绝这种行为,校长收回全体教师的电脑,将电脑集中存放在计算机房,号召大家去机房备课。虽然没人玩电脑游戏了,但是也没几位教师愿意上机房备课,办公室  相似文献   

12.
《家教世界》2012,(17):17
读小学时,我的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律不准用橡皮擦,并且规定做一次作业有三处出错,作业就要重做。同学们在做他布置的作业时,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而受罚。结果,做作业的出错率大大降低了。不过,我们在心里还是恨他,许多家长也不理解,纷纷找到这位语文老师,说,小学生写错字、做错题这是常事,为什么不能用橡皮擦呢?老师说,正是有了橡皮  相似文献   

13.
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问题却不宜使用四舍五入原则,请看下面两例. 例1 有一架飞机,最多能在空中连续飞行4小时,它在飞出和返回时的速度分别是900千米/时和850千米/时.这架飞机最远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精确到1千米).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多起因教师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其结局大都是将当事教师“开除”出教师队伍。对于此种处理方式,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曾有过“有幸”没被“开除”的经历。走出大学校门初登讲台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有一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2011年6月13日第12版有一篇谈论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话说:“再说一名学生为考取大学,自己所付出的多年辛苦,还有家长的操心和希望,也足够加重生命的重量,怎么反能如此轻薄地对待生命呢?”  相似文献   

16.
浏览网页,误入某中学学生的“贴吧”,心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他们的心声吧。我很悠闲地一条条点击着,其内容五花八门,水平良莠不齐,语言也相对粗糙,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真。其中,抨击教师训斥学生的贴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训斥的缘由,多是因学生的“笨”而引发的。看了数十条,身为教师的我不禁汗颜。为求简洁,这里只转述教师的相关言词:  相似文献   

17.
日前,广东省规定,凡不属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规定的“一票否决”事项一律取消。笔者以为,这个做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2013年1月17日发表一篇题为《一把手要带头》的评论,文中写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转变作风要善于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发挥‘一把手’的表率作用。这里的成语上行下效无疑属于误用。上行下效出自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记载: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意思是说,上面的人怎么干,下面的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自罚”见血 《南方都市报》曾有一则报道:为了阻止5岁半的儿童违纪,教师用教鞭“自罚”。儿童何时见过大人自己打自己,更何况是老师自己打自己,而且下手还那么重、那么狠?据说此举让那个违纪的孩子流泪了,他究竟是被感动得流泪还是被这种情景吓哭了,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0.
“挫折教育”在最近一段时间比较走俏。一些人也开始将其引入幼儿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一味为孩子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保证他们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