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 ,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是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 ,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 ,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分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蕴和审美价值,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  相似文献   

3.
山姆·谢泼德是当代美国戏剧的先锋派剧作家。他的普利策奖获作品《被埋葬的孩子》是一部以"被隐藏的丑闻"为主题的悲剧作品。剧中通过描写人物与居住环境的绝缘、人物心理的异化以及人物对话的荒诞与陌生化,揭示出这个家庭矛盾被激化的根源,同时也体现了各人物之间的畸形关系与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  相似文献   

4.
<正>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既要分析典型人物与同类人物的共性,更要着眼于典型人物的个性。在兼顾典型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典型人物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的同时,重在分析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5.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采用圆形心理时间结构,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意识,不断提出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人的本质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在混乱与矛盾中建立某种秩序,使人们饱受摧残的心灵得到净化,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早期的国际主义题材还是中后期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詹姆斯的视角始终没有离开对“道德”的探索。围绕着对“道德”的讨论,读者看到了一个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女儿;男人与女人。人物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存在于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反映出詹姆斯的权力关系哲学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深刻同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曹禺的名剧《原野》中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和主要人物的人生历程和性格心理作了分析探讨。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不正常的性格和变态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塑造了一个内心一直处在彷徨与挣扎状态的人物王四,其心理冲突过程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契合,而王四的父母则是外在环境的象征,正是由于王四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王四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从环境氛围、情节构造和人物心理三方面来分析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中的哥特色彩,以此剖析文中的哥特技巧与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种族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伦敦、乡野和村镇下宾菲尔德极大地影响了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中主人公乔治·保林的心理,这种影响发生在他漫游其中之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保林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这些地理环境上。《上来透口气》中的心理地理学含义既说明了环境会对漫游其中的人物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也说明人物可能根据自己的心理重塑环境,环境与人物心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索尔·贝娄笔下的芝加哥和纽约代表着二战之后美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小说中物质与精神、城市与乡村、现实与理想和他者取向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对立反映了贝娄对后工业社会城市文化的批判和贝娄的"双重意识",折射出贝娄超验人性的诉求及其思想的矛盾性。文章指出,贝娄作品重在呈现人物的思想意识,但贝娄将人物的心理投射在客观环境,用象征手法通过故事背景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营造氛围,使外部世界描写和人物心理揭示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人性本善的美好信念和对城市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陈忠实先生以写农村题材小说出名,短篇小说<害羞>以特有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物关系链和矛盾作为小说的基点,影射到了小说外围,其中有时代背景,有人物成长变化轨迹,还涉及到对当代知识分子心理的解构.同时,文本也探讨了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心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同那些擅长于心理描写的杰出的文学家一样,鲁迅先生也是心理描写的大师,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心理描写是其中的一个突出方面。通过心理描写这一艺术手段来塑造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及其他人物心态,是《阿Q正传》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这些心理描写至今仍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价值。一、突出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从最后三章看,时局是构成《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主要因素。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作者突出了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Q平时有一种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当举人老爷的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人心摇动,时局发  相似文献   

14.
1930年代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均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又是小说理论成熟与繁荣的重要表现.193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主要在三大方面:一是强化了人物典型化理论和人物心理表现的理论;二是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强化了小说的环境(背景)理论;三是出现向"故事"的回归,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论.  相似文献   

15.
题材范围的扩大,时代内容的融入,小说家对民间艺术的集中整理与重新创作,这些因素都促使明拟话本加工技巧不断提高和心理描写渐趋细腻,其表现方式和心理状态也呈现多种多样。明拟话本的心理描写不仅反映出人物的自我矛盾,而且能够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刻划人物。  相似文献   

16.
谢洪喜 《现代语文》2009,(11):110-111
教学目标:1.学习提炼故事情节,理清思路的方法;2.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阅读方法;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学生认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注重亲情。  相似文献   

17.
<正>"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王润香 《文教资料》2010,(23):73-74
衬托手法的应用,往往能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主体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本文着重探讨了衬托手法在小说人物刻画中的作用,具体以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作用、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研究小说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对《教堂尖塔》中主人公乔斯林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心体验进行分析,通过考察个体人物思维与其他人物思维的关系以及叙事中的社会语境对人物思维影响,展现乔斯林的心理跟随着社会情境和人物关系不断发生变化,阐明在尖塔的构筑与倒塌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发展的社会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小说以人物形象为基本构成因素,主题思想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的,因而小说教学应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了解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即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