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用"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可读性和新颖性,二是具有综合性和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品德与生活(社会)在初级教育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梁国敏 《贵州教育》2008,(14):39-40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品德与生活(社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呢?   以<学校里的变化>教学设计为例.   一、活动目标   1.主动关心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实践性品德作业指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在家庭、学校、社区等能够支持的范围内,以个体、小组、中队等形式完成的,用肢体去实现的所谓"动"的作业。《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延伸课  相似文献   

6.
易志鹏 《文教资料》2012,(18):189-1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育人课程,其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意识、友善的人际关系、基本的社会技能和日常行为习惯、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等等。传统的品德教学将道德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造成学校德育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急需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推行了一轮多。但从全国普遍的情况来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仍属薄弱学科,被重视程度仍不够。因此,任课教师要很好地掌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援那 《山东教育》2011,(12):47-48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新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其教材内容强调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力图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探究、反思,获得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9.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  相似文献   

10.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说到就做到↓不轻易许诺↓记住承诺↓及时补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晰的教学脉络.从耳熟能详的《拉钩》儿歌到家喻户晓的故事《曾参杀猪》,从不易许诺到让学生明白了“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的内涵,明白诺言是种责任.一旦承诺,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得做到.但如果教学到此结束,就会让人觉得生硬,而缺乏人情味.教者随即提出:当诺言不能实现时,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华丽的转身,使得说教欲罢不能的教学这时才开始直面生活,从说教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  相似文献   

12.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3.
教学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性特点。课程所设计的活动,使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解决传统品德教学存在的弊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1.师资配备和培训不到位。一是现阶段,学校没有为本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或增加一定的教师编制,而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担当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他们往往把精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将儿童社会生活状况来进行的一门基础教学课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所以在教学上,用一种开放式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课程当中自行感悟出人物品德的高尚,用疏导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形成共识,在课后布置作业来使教学内容深入到生活中,避免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新教材《品德与社会》给人耳目一新、清新开阔之感,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非常简明、富于趣味.但有一些稚嫩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新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了,而在农村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新课标得不到有效贯彻,《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管理、队伍、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开辟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是要搞好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必须以实验作引探。因为实验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实验的导向性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实验的可信性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的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真正的改变是意识的改变,心灵深处的改变,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日常生活既是学生锻炼学习的舞台,也是人文素质课程最终的服务对象。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诚实、关爱、谦让、勤劳等好的品德可以促进家庭和睦、朋友帮扶、邻里互敬、同事友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