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看到飞机在空中掠过片刻后,才听见空中飞机震耳的隆隆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飞机的飞行速度v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0,发生典型的多普勒效应。著名的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在研究一个微弱的点扰源(如尖头弹丸)运动时,发现当弹丸以超声速在空气中运动时,存在一个以点扰源为顶点的锥面,人必须站在锥面之内,才能听到弹丸的声音,人站在圆锥之外,无论离点扰源多近,都不会听到声音,这个圆锥就称为"马赫锥"(Mach cone),这现象常称为"马赫效应"。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亚音速、超音速条件下的Doppler效应,指出当声源的速度大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时,波阵面形成一圆锥面(马赫锥),在马赫锥外,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为0,听不到声音;而在马赫锥内,当声源背离观察者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比实际声源的振动频率要小,所以声音变得低沉。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主要内容基础上,对这一原则做了简要地评价,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索了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对当今社会富有价值意义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可以折叠的飞机美国芝加哥的一家飞机制造商研制出一种可以折叠的小型飞机。这种飞机的最大特点是用翼型降落伞作为机翼,因而可以避免一般机翼飞机飞行速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所发生的“失速”现象。该飞机总重量只有63千克,整架飞机可以折叠起来。  相似文献   

5.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诗人流放遇赦经过三峡顺流东下的轻松心情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他还用诗的语言描述了顺水行舟的运动.在物理学中,是怎样描述物体  相似文献   

6.
《管锥编》中有许多对"时间"问题的论述,虽未成体系,然其对古代中国人有关时间的认识的归纳深刻而准确;古人通过把时间具体化为某些特定的意象,或以直观的空间来描述难以细述的时间体验,抒写时间带给人直观而感性的感受。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种种感受,虽未如西方哲人如康德那样上升到高度理性的程度,但其悲剧体验却总能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题1.2010年10月1日,我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嫦娥二号卫星用自身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随着探月卫星第一组数据的回传,这幅对地成像照片也被传回.探月卫星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主要  相似文献   

8.
直升机飞行的姿态优美,时而直蹿上升,时而飘然落下,还可以前行后退、悬停不动,让人惊叹不已!只是,它飞行速度并不快,最高才能达到第小时400千米左右,飞行距离也短。  相似文献   

9.
二战初期,德国利用闪电战术,快速占领了欧洲大半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空军成了一支王牌军,一度掌控了欧洲的制空权,不过,好景不长,在跨海攻击英国时,王牌军却出师不利。  相似文献   

10.
信息的传递这一章的内容知识点较多且容易混淆,如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信息传递的各种方式和工作原理等.由于这部分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同学对相关的概念和公式缺乏正确的认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世纪50年代初,广岛、长崎上空核爆炸的烟云还未散去,核武器仍具有至高无上的心理威力。美国最先试制出了氢弹后,前苏联紧追不舍,试爆亿吨级的超级氢弹。送给赫鲁晓夫的报告中,狂人们不仅想建造亿吨级核弹鱼雷舰,还主张制造十亿吨级以上氢弹,丢到大西洋某处。  相似文献   

12.
郑金山 《物理教师》2020,(1):95-96,F0003
从相位传播的角度,借助信号路径几何分析帮助思维降阶,对一道机载测地雷达的电磁波多普勒频移的竞赛试题进行求解,降低学生学习困难.  相似文献   

13.
札记以简短随意的方式记录读书摘要和心得体会,最能体现传统学人"熟读精思"的读书习惯,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体。钱锺书的《管锥编》即是依照札记体例完成的一部著述,其札记体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渊源上说,它是在钱锺书读书笔记基础上的延展、充实与发挥,由私人的读书笔记转化为公众的阅读资料;二是从成书上看,其功能、内容、编目均带有鲜明的札记体特点。分析与思考《管锥编》的文体特征,对于今天反思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3—4在“多普勒效应”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当一辆汽车响着喇叭从你身边经过时候,喇叭的音调由高变低……发现波源和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笔者认为本节中这些说法有不妥之处,易误导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杨云 《考试周刊》2012,(63):141-14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第十二章第5节讲述了多普勒效应,在教材中对多普勒现象和原理只作了一般性的说明,同时教材中对多普勒现象的演示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易操作且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讲授时只能通过一些例子、现象加以说明,也只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现象和原理,而没有好的实验加以直观教学,造成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太理想。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演示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就一定会取得更佳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怎样对多普勒效应进行演示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61页“多普勒效应”一节的实例引入部分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刘杰 《高中数理化》2013,(20):43-44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与波源的实际频率有所不同,人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多普勒效应现象.如今它被大量应用于测速、超声诊断、声呐、雷达以及天文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于凤斌 《物理教师》2009,30(10):10-11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册在“多普勒效应”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你会发现汽笛声的音调发生了变化:火车向你驶来,音调变高,火车驶离你远去时,音调变低.……这种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总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笔者认为本节中这些说法有诸多不妥之处,容易误导学生造成学生的错觉,需要更正.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61页"多普勒效应"一节的实例引入部分值得讨论. 原文是这样的:"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你会发现汽笛声的音调发生了变化:火车向你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驶离你远去时,音调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