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变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它既要求改革现行课程体系,也要求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制度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教师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文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形势下,从教师教育的内涵入手,提出了加强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师院校从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教师的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考察课程体系改革问题;高师院校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和全面性两方面考察课程体系改革问题;培养模式多样化是解决教师职业所需广博知识与培养过程有限课时的矛盾的有效途径;设置多样化形式开放和内容开放的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师的质量,这源于它们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一定时期都将是我国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供给的主要阵地。与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比,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发展将突出课程的生成性、实践性、地方性和终身性,这是保持教师教育地方优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师院校从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教师的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考察课程体系改革问题;高师院校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和全面性两方面考察课程体系改革问题;培养模式多样化是解决教师职业所需广博知识与培养过程有限课时的矛盾的有效途径;设置多样化、形式开放和内容开放的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视野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基础教育的全面变革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也将通过更新课程理念,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调整优化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等途径进行一次全面的解构和重构.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也是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适应朝代的要求;应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其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现行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正日益显现.为适应并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必须优化创新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建构适应时代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论坛》2002,(1):25-26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这必然给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譬如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学生角色的新定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对《纲要》的解读会对我们如何来应对新课程的变化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旨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久,又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三个文件的颁布,为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本身存在的一些缺失,也逐渐暴露出来。一、语文教师自身的缺失1.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新课程理念脱节,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甚至有偏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世纪之交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本次课程改革是在历次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与学生性质变化等因素,确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综合课程可算其中一笔亮丽的色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导致综合课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3.
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以及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素质问题,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院校应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积极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历史学及相关课程是这次课改调整幅度最大、影响最深的学科。而目前的高等师范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没有对新课程改革有任何预留的调整空间和设想,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高等师范历史专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新课程要求曲教师人才。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这必然给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譬如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学生角色的新定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对《纲要》的解读会对我们如何来应对新课程的变化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缺失。在明确改革思路的基础上,构建“横向三模块”、“纵向两系列”的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有利于我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职前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体现在对教师的新要求上,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综合技能。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着培养模式封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实践实效性差等问题。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重视教育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是应对新课改要求,解决存在问题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如何借这次改革的东风,把基础教育的质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回避且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进一步思考。一、正确处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  相似文献   

20.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课程突破了历次课程改革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的局限,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追求创新,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课程理念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面对新课程的诸多变化,教师怎样才能适应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