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由单支曲子组成,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而成的套曲,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相似文献   

2.
常伦是明代中期一位极富才华和个性的文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散曲小令169首。套曲9套。归纳分析其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111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用8种,有13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另有隔句用同韵者2首,用韵较宽。与同时代散曲家比,常伦北散曲小令用韵的特点有其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高祖还乡》是一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而散曲则是诗歌的一种。不过这两者在形式上又有联系:杂剧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要按谱调来写的,它们的关系很象今天的诗歌和歌剧。这两种文学样式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历来被笼统地称为元曲,近人吴梅等人为了把这两者区别开来,才把没有科白的曲称为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差不多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是一支曲子;而套数则是按照一定的声律规则,联缀起来的几支曲子合成的一套曲子。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就是用[哨遍],[耍孩儿],[煞]等八支曲子组成的套数。 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据元人钟嗣成编写的专门介绍元曲作家的《录鬼簿》说:睢景臣“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对他的《高祖还乡》评价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相似文献   

4.
散曲,是继词之后新兴的一种诗歌样式,是韵文在形式上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它主要是在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元代文学中,除杂剧之外,散曲是获得斐然成绩的一个文学部门。元代散曲作家不少,据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收录的作者就有二百十二人,此外还有一些佚名的作者,辑录的作品小令三千二百多首,套曲三百多套,还有一些残曲。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它撷取的题材和表现的内容都相当广泛多样,咏史怀古和写景抒情兼有,酬唱赠答与愤世嫉俗具备;但大部分还  相似文献   

5.
元人小令是元代散曲的一体,时称“叶儿”。它是有别于散曲另一体——套曲而言的。近四千首现存元人小令中,有一部分系“无名氏”所作。这些无名氏作者有的可能是些艺人,有的可能是不愿写其姓名,他们不少都处于社会的下层。我们觉得这些无名氏作品,反映杜会更直接、更真实,更具有民间小令那种直率、爽朗、朴直自然的风格,因而  相似文献   

6.
在元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元曲。曲,顾名思义,写出来是为了唱的。那么,古人是怎么演唱元曲的呢?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只有一支曲子的叫小令,有多支曲子的叫套数。所谓一支曲子,就是在一个曲牌下的曲词,所谓多支曲子,则是在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下的曲词,有多少个曲。  相似文献   

7.
散曲是盛行于元、明两代的曲艺,是按一定宫调的曲牌填写的、能够随乐曲演唱的曲调。中晚唐以来,经过长期酝酿,民间长短句歌词吸收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即散曲。它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艖(cha,小船)。散曲是元代流行的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可供演唱的诗体。元代社会,吏治黑暗,等级森严,民族压迫深重。许多散曲作家对现实感到厌倦,于是追求自然美,从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因此,散曲中写景的作品较多,也较出色。关汉卿也不例外,其小令《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元、明、清三代数百年的歌坛上,元曲作为一个很活跃的乐种,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盛行着。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散曲的曲体中除了小令之外,就是套曲了。  相似文献   

10.
咏史怀古是元散曲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全元散曲》中,除《吊古》、《项羽自刎》、《禄山谋反》等套曲外,另有小令近二百首。在该书约二百位知名姓的散曲作者中,约有四十人留下了咏史怀古题材的作品。这些散曲作品内容厚实,感情浓烈,寓意深刻,比起大量描写男女风情、纵酒归隐的散曲作品来,它严肃、尖锐,更具政治色彩和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散曲思想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咏史怀古题材的元散曲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那些直接抨击社会黑暗的作品,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徐再思的《[越调]凭阑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11.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2.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因仕途失意,曾游历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他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是元散曲中文采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毕生专作散曲,尤致力于小令,他的《小山乐府》集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为元人中最多者。所作多写景言情,感怀不遇,间有不满现实之作。《[越调]天净沙·江上》是他的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小令。  相似文献   

13.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号东篱 ,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 ,马致远颇负盛名。有文坛“曲状元”之称。他少年时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 ,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全元散曲》收录了他所撰写的套数16篇 ,小令 115首。虽然他的作品多局限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 ,但他的散曲却有着较高造诣。散曲中最有名的又是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相似文献   

14.
元代,也是我国散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留下名字的散曲作家就有二百多人,现存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曲四百五十七套,残套在外。隋树森辑录的《全元散曲》虽不能说收罗无遗、但阙漏可能无几。在这许多散曲家中,从社会层次来看,有艺人、画家、教师、生员、小吏、隐士、僧道、杂剧作家、落魄文人;也有丞相、御史、按察使、集贤待制、三军统帅、没落贵族。正因散曲家来自社会不同方面,所以散曲内容、艺术也就不尽一样。从民族成份来看,虽以汉人为主,还有蒙古、女真、维吾尔、回回、高丽等族,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对散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元代众多的散曲作家中,睢景臣留传下来的作品甚少,但他的《高祖还乡》套曲却十分耀人眼目,充分表现出他的才气和胆识,奠定了他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套散曲中,作者的独特的艺术构思,戏谑嘲笑的讽刺手法,尖锐泼辣的生动  相似文献   

16.
邓书宇 《学语文》2009,(1):55-55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名篇。曾被誉为“秋思之祖”。这是一篇向学生介绍元曲知识和指导学习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从后者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7.
鼎足对是元散曲的一种独特对仗形式,是元人小令中在“量”与“质”两方面都居绝对首位的对仗。它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体式:篇首鼎足对、篇尾鼎足对、首尾鼎足对、叠字鼎足对、一字豆鼎足对、特殊鼎足对等。鼎足对在元散曲中的繁荣,显示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诗互动整合的现象,是对二元对仗思维的一种突破,也是元散曲“曲不厌巧”艺术特色的显现,但运用不当,则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散曲简介     
散曲是继词之后产生于金元之间的一种新体诗。因为它只由一人清唱,而不穿插宾、白和科介象戏剧那样演出,所以又叫清曲。又因为它是配乐歌唱的歌词,所以也叫乐府。从体制上看,散曲可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散曲最早产生的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民间流行的小调。元芝庵在《唱论》中说:“街市小令,唱尖新倩意。”王骥德《曲律》也  相似文献   

19.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20.
小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小曲是相对戏曲散曲的名称,一般是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上的大小无关,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而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