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女性生存困境这个角度谈对《倾城之恋》的理解和思考。《倾城之恋》写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障,而是展示旧式女性陷入绝境如何艰苦挣扎的辛酸故事。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门罗的《忘情》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主题和写作手法上均有相似性,主题上的相似性在于同是书写战争时期女性的孤独处境,差异性在于一个是隐形书写,一个是显性书写;写作手法的相似性在于留白艺术的运用,差别在于一个是服务于结构,一个是服务于内容。相似性中存在着差异,体现出两部作品相似又相异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清新华丽,宛如女人的时尚,其中有些是曾经时尚的流行,这些时尚,用时下的话说,又有些酷的味道;有些是正在时尚的流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采。但在这些亮丽、这些“酷”之中,却隐藏着作者的寂寞。 综观张的作品,《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在处理题材的态度上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别,但其创伤方法却有本质上的一致,池莉的小说也不例外,但池莉的近作《来来往往》却有所突破,池莉在这篇小说开始利用对立观念的平衡以消除观念过于直露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白流苏的形象揭示了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感染的亦新亦旧的女子,在勇敢地冲出夫家之门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现实的逼迫使她不得不竭尽全力,重返传统女性的终极理想——婚姻;通过范柳原这个形象,揭示了所谓西方现代明的实质:在温情与真爱的外表下,掩盖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在对一场“倾城之恋”的故事的叙写中,张爱玲完成了对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心理所占据的化背景——中国传统化和西方现代明,而尤其是西方现代明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景物一旦形诸作家的笔端,就不再只是它们的本来面目了,不可避免地要浸染上作家的主观色彩,成为作家抒情言志的载体;而在读者的眼里,又不可避免地再度点染。例如,一只受伤的小蝴蝶,在刘白羽的心中引起感情的涟漪:白蝴蝶之恋。到底恋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贵妇画像》和《倾城之恋》均从女性的角度描述了一段异地他乡的经历,两位女主人公不可避免的要面临本土文化与他乡文化的冲突。伊莎贝尔和白流苏经过欧贝格提出的蜜月期的期盼、挫折期的失败、调整期的妥协、适应期的整合,用人性的真善美实现了她们各自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说《倾城之恋》以上海外来者的身份对香港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张爱玲的视野中,香港对于上海而言是一个充满色素相冲的异域都市;而香港导演在《倾城之恋》中又以文化寻根者的身份对上海的旗袍、上海菜等具有上海特色的元素进行回顾.张爱玲文本中上海是本土中国的象征,但在许鞍华的影片里上海只是香港回忆自己的底本,香港比上海更加自由与开放.  相似文献   

9.
《倾城之恋》的意义在符合结构中生成,它以沪港洋场社会为窗口象征性地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泥泞中的艰难选择和尴尬处境,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反思启蒙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张云孟 《教师》2011,(20):127-128
从1987年独立执导处女作《红高粱》到2010年所谓"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改其张扬、恢弘、大气、艳丽的制作风格,转向凄伤秀丽甚至禁欲的格调。这一转变显示出张艺谋生命意识的变化也是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电影符号。本文试从《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影片的爱情观、生命观以及影片拍摄的色彩取向等方面分析这一转变中蕴含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后现代文学中的反英雄主义出发,专门对康拉德的《阿尔迈耶的愚蠢》和《海隅逐客》两部作品中的两位白人男主人公进行分析,探究康拉德在其第一、第二部作品中相继塑造与传统英雄背道而驰反英雄形象的原因与目的,以期使读者对其两部作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卢长春 《现代语文》2007,(12):51-52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鲜明的艺术特点。《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主要使用了结构反讽、情境反讽和模式反讽的手段,讲述了一对俗世男女的爱情攻守战,以超然的态度解构了人性的神话,显示了作者独特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和年龄征候,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升华为作品艺术,在写作时还原为一种直觉经验。这种自发性直觉写作的小说意识在文本中表现为独语、写实和再现等特点,体现出直觉主义的美学倾向。本文借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以《小城之恋》为文本,深入作者的内心及思想深处探讨其直觉主义创作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由静秋提供个人往事回忆录,艾米写作完成的小说《山楂树之恋》被评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的确小说中存在着许多纯净的事物,比如说纯净的环境、纯净的山楂树、纯净的情感等等。老三与静秋的这一段纯净的"山楂树之恋",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感动,它重新唤回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和美好,为当下被侵蚀的"复杂的爱"提供了一剂精神良药。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和2010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庐山恋2010》,两者虽然名称相同、题材相似,但故事内容上却相去甚远:在爱情模式上,由单纯的两情相悦改变为复杂的三角恋;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从欲说还羞改变为激情狂放;在爱情阻力因素的设置上,由政治因素置换为经济因素,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爱情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倾城之恋》描写了一段圆满的爱情,但令人悲哀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不仅毫无浪漫可言,还始终笼罩着恐惧和绝望,究其根本,是因为作者试图借恋爱中"放恣"的男女传达普通人真切的人生体验以及真实的人生境况。在纷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被赤裸裸地抛置于莫名的恐惧中,当无力面对这恐惧和绝望时,普通人发明了各种方式来挣扎和逃避。  相似文献   

17.
母象之恋     
杨子 《阳光搜索》2005,(10):48-49
在云南澜沧江以西,缅甸萨尔温江以东的广大区域内,有一片原始森林。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香港的情和爱》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上都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位女作家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不同的美学风格,最终导致她们的作品在深层意蕴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陈懿 《考试周刊》2011,(26):31-32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和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马丁·伊登》和《平凡的世界》分别塑造了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马丁·伊登和孙少平这两个奋斗者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比较了两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共同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