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写文章做诗词是要反复修改润色的,对联也是一样的。将对联增删词语,改换数字,便会有另一种意境,另一种神韵。有关修改对联的趣事,古往今来有很多佳话广为流传,这里选录几则,供大家赏读。  相似文献   

2.
象牙塔之误     
茆稳华 《中学文科》2007,(10):138-138
近日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对联趣谈”。上课铃声响过,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对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课前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有关对联的资料,今天我们就利用这堂课来探讨对联知识。下面就请XX同学上台主持今天的活动。”老师说完后就走下讲台,坐到旁边的凳子,随即一个同学走上讲台,开始了课堂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多味果     
多味果用对联教子二则1.1924年4月,爱国将领冯玉祥给儿子撰写了一副对联,曰: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作人。写完后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这副对联是写给你的,也是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也没有。”临别送一副对联,字少而情...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写对联成了热点题型之一。但很多同学对对联的基本常识并不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决这个困扰大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候,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副对联上。这副对联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一位老师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对仗不工整,上联运用了顶针,下联没有用。另一位老师说,改一下就行了,下联改成“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马上又有老师说,还是不行,这样改过上下联虽然顶针相对,但上联的“大肚”是偏正结构,下联的“开口”是动宾结构,又不相对了。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相似文献   

7.
储美琴 《广西教育》2010,(28):41-4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发人深思。 一、在教学导入处徘徊 [案例]一位教师上公开课《将相和》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对联。想知道吗?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的一篇介绍莺的文章——《莺》(板书)。在学习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把你们收集的春联中关于莺的对联给大家展示一下!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对联吗?只要大家用心观察,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有不少古代的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期小博士向你们推荐两个精彩的对联故事,请大家一睹为快吧!主持人:小博士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沿海的一座小岛上,有一副很有特色的对联。请大家想一想:这副对联应该怎样断句?八个“朝”字、“长”字应该怎样读音?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答案下期发表)同字异读的对联~~  相似文献   

11.
将人名、事物名有机地嵌入对联中,谓之嵌名联,读来别有情趣。下面撷取几副对联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12.
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狱中联欢》一课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编者在文中对联语作了这样的解说:“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仔细推敲,这种解说似觉不足,它有可能会误导读者,忽略对联的组句技巧。这副对联用  相似文献   

13.
<正>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石头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给大家介绍几副对联背后的有趣故事。  相似文献   

14.
节日的古城     
春节快到了,大家都忙着过新年。我们来到古城中和街上,只见街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充满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和街两边挂着很多的中堂、对联、灯笼和金童玉女年画。我们来到一位老爷爷卖对联的摊  相似文献   

15.
[星星聊天室] 星星:欢迎大家来到“星星聊天室”。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对联非常精彩。这次我们就来聊聊对联。  相似文献   

16.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国单音节方块字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民族文化园内的一朵奇葩.传说最早的对联是五代蜀主孟昶题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后逐渐普及.由于对联雅俗共赏,适应面广,因此深受广大文人、普通群众的喜爱.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题都有所涉及,足可见它的影响和作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对联中有趣的表现手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其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小说"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小说中发挥了审美功能和叙事、感事功能。对联与张恨水小说的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美学特色。张恨水小说中对联的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对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每逢大小节庆或者重要活动,如果少了对联,便觉得没有气氛,少了味道。好的对联人见人爱,不好的对联大家都能说出这样那样的不是。可是现在,能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语文老师也视其为难事。不像古代,即使是乡间童子,野老村夫都能出口不凡,  相似文献   

20.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一九二○年,毛泽东同志被聘为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主事(即校长)。有一次,附小的教员请他写一副对联挂在礼堂里,他欣然挥笔作了这副对联,鼓励大家担当起“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重任。浮舟沧海;立马昆仑。这是周思来同志一九一七年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时给同窗好友王朴山的临别赠言。意思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