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非非 《考试周刊》2010,(14):28-29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他们互相之间写了不少表达友情的诗篇,尤其是杜甫写给李白的20多首诗,为历代所称颂。  相似文献   

2.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至德二载(七五七)三月唐朝国都长安沦陷时写的。他精于写律诗,他自己也说“老来更于诗律细”。这首律诗,就是他有名的诗篇,读来沉郁悲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酒     
李白(701-762),字太白,诞生于前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碎叶城,约五岁的时候随他的父亲迁居今属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因此自号青莲居士。由于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就,达到诗歌创作的最高峰,他在当时就有极大影响。贺知章称他:“真乃谪仙人也”。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诗歌《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暖树"课本注解为"向阳的树"。通过对唐诗中"暖树"的用法、古诗中"暖×""寒×"结构的语词以及文意等多方面的探究,认定"暖树"解释为"春天的树"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在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过程中,仅凭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与合乎情理的想象还不够,如果不具备必要的修辞知识,往往会生发出许多望文生义、臆想牵强之辞。本文通过对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颈联诗句意象的分析,说明在古典诗词欣赏过程中,正确运用修辞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郑西伟 《语文知识》2000,(11):20-21
李白人飘逸,诗也飘逸。飘逸的诗源于飘逸的人,同时也得益于其诗中飘逸的意象,风就是这样一种飘逸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风除了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自然之物,如“清风吹歌入空去”,“春风余几日”,“风吹柳花满店香”等,与其他意象构成诗的意境外,有时则焰上政治色彩,如“南风一扫静胡尘”即是。但更多情况下,李白笔下的风成为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相似文献   

8.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9.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0.
曹海永 《教书育人》2006,(12):14-16
一位教师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将阅读《卧薪尝胆》的感受发散为十种:  相似文献   

11.
宋发江 《学周刊C版》2014,(12):223-223
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题,“人莫晓其意”,历来是众说纷纭.有“咏瑟”“悼亡”“爱姬”“自伤”“夫妇琴瑟”忧国”“适怨清合”之说.这使得人们异常关注该诗的整体解读,却忽略了对字词的深度理解.诗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字的理解就很少关注.  相似文献   

12.
宋徽宗《春树彩禽图》精通"黄体"而发挥工笔形态,又结合工笔发挥笔墨意味,将宋代"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两种主要画法融为一体。有野逸率意的笔法,但不荒疏,色彩富丽而又不艳俗,一种大雅静谧之气令人心荡神怡。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春天气息,明丽夺目而又宁静,妩媚含情而又雅致。而在宋徽宗绘画的鉴定上,代笔是后来出现的应付索画的现象,作为皇帝的宋徽宗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春之思语     
二月的风.吹过树木的额头,刻下轮回的痕迹.刻下冬雪之后的寂寞。二月的风,轻柔地抚着脸,瞬间用另一种语言向我诉说——春来了。哦,春在枝头、绽放着隐隐约约娇嫩的绿;春在屋檐.唱着鸟儿啾瞅欢快的歌。春在水中.划飞一双双或灰或白的翅。  相似文献   

14.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7.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沪教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均将其选编为课文。节选部分含标点不过三千四百余言,然而就在这不长的篇幅中,一个笑字出现了42次。揣摩品味这频繁出现、形式各异的笑,方能读出大观园中的美好世界及众人性格。  相似文献   

18.
丹纳在其《艺术哲学》里面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的原理.在这一理论中,他明确指出了与文艺发生种种联系的诸环境因素:种族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等。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在丹纳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纵观其《艺术哲学》,我们可归纳其观点——文学作品逃脱不了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  相似文献   

19.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极富代表眭的名篇,历来对它的主题多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范摅《云溪友议》认为是为杜甫、房瑁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瑁俱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俩早日离蜀。其二,  相似文献   

20.
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年杜甫二十四岁,据他自己说,由于文章的不合时宜,他忤了主考官,因而落第。此时的杜甫一方面有着儒者积极入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因落第而入世不能,两方面激烈的碰撞无疑是本诗情绪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