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乔明 《山东教育》2013,(8):21-22
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选考题"的初衷既是为了顺应考试改革创新的形势,也是为了公正公平地满足考生多样个性发展的需求。但从几年来的考试实际看,这种选考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是失败的地方。一、选考题难以真正做到公正公平选考题的命题原则是"文体求异,命题求同":所选的两则材料文体不一样,篇幅大致相当;设题数量完全一致;赋分多少没有差别;命题的角度和难易度力求平衡。就命题的实际而言,以上四项中前三项是很容易做到的,而第四项"命题的角度和难易度"是很难把握好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没有差别的。因为不同文体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特征,命题者对两篇文章的理解不可能没有偏差,考生对不同文体的喜爱也存在着差异,阅卷老师对两个材料涉及题目的评判当然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高考语文科试卷变化最大的地方是设置了“选做题”,即“大阅读”两篇文章二选一。一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篇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者分值相等,都是25分。2013年新课标语文试卷在命制上保持了传统模式,两篇大阅读依然遵循了二选一的形式,一篇小说,一篇人物传记,难度相当,稍有变化的是,此次命题均为域外文学,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阿根廷作家莱·巴尔莱塔的《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分别从分析作用、分析形象、结构安排几个角度进行了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了《“飞虎将军”陈纳德》,分别考查了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综合探究等能力。两篇阅读难度都不是很大,但是如何选择、怎样作答才能让自己拿到高分,这是困扰众多考生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批卷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综观今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命题,呈现出这样一种新趋势:坚持课标理念,注重科学评价,设题科学合理,题型注重创新。比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今年就打破了历年来以单篇文章或长文节选为命题材料的格局,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材料阅读题。请看下面这道新意迭出的试题——  相似文献   

4.
这天的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篇阅读题:从前,有母子两人。有一年遇上大旱,颗粒未收,家中粮只够一个人食用。母亲对儿子说:“孩子呀,现在家中缺粮,如果你我吃的话,都要饿死。我年纪大了,你还年轻,改天你把我背到山里葬了吧。儿子不愿意,可粮食越来越少。母亲苦苦哀求,他终于答应了。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材料为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是:"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命题者为考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小说设计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和每年的情况一样,试题一公布,立即有"好事者"询问作者巩高峰:"诡异的光"究竟有什么涵义?  相似文献   

6.
福建新课改高考从2009年至今已有四个年头了,综观近两年福建高考历史选考题,除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能力考查,其之命制还凸显了高考考纲所要求的"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指导原则。2009年和2010年的福建高考选考题和必考题可谓"泾渭分明",必考题不会超纲考选修史的内容,选考题只要依托选修课本和所选材料就能回答得好。但2011年和2012年的选考题就不一样了,除了立足选修教材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所提  相似文献   

7.
张莉 《语文天地》2013,(11):5-6
因为考场时间紧迫,面对一份试卷,学生往往匆匆读题,急于下笔,也常常会为这种“匆忙”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次次辛勤的“笔耕”,收获的却是寥寥的分数。面对这种状况,学生心急,教师心焦,因为学生答非所问,不能从题干中读出命题者的意图,甚至潜在提示,所以答案往往“驴唇不对马嘴”,究其原因还是学生读题能力的欠缺。  相似文献   

8.
刚刚参加完2014年广东省文科综合历史的评卷工作,评卷的试题是第39题(1)这一题组。在评卷过程中笔者担任该题组的小组长,并且代表这一题组在评卷总结会上汇报评卷的情况,分析考生的得失和值得注意的相关问题。为更好指导考生学习历史,做好备考工作,笔者对评卷情况作了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如下: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第39题: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相似文献   

9.
周琦 《考试周刊》2014,(61):26-27
<正>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不同的文本类型,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其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江苏省语文高考中,文学类文本常常是命题者的"心之所属"、"分数大户"。既然文学类文本在教学、考试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师生是否在平时学习中对之投以相当的热忱呢?回答是否定的。笔者发现,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经过细心研读,我们大致可以把握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情况。特点概述:一、大阅读:1.文体:文学作品阅读以散文为主(12篇),小说为辅(5篇),颠覆了以往两种文体的文章几乎持平的格局,而且,中国作品中散文居多,外国作品中小说为重;实用类文章阅读主要是传记类(5篇),个别省市则选了科普文章(广东省选用了赵野木的《山水画中的地质学》)。2.作者:有14位中国作家,且以当代作家为主(如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等),以现代作家为辅(如徐志摩、老舍、沈从文等);有3位外国作家(分别是阿根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变化不少,让广大师生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在作品的选材上,一改往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而变为外国文学名著的节选。其中第13题问"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道题是非常有难度的,很多考生对这道题的理解似是而非,有如雾里看花,觉得好像和某些知识点有关,但又没有把握或者答得不确切。其实,考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情有可原的,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了考生的困扰。一、命题者选材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近五年来,探究题一直是江苏语文高考中考查考生能力的"必备良方",这也让该题型成为了广大考生的"必然苦药"。苦口良药不仅苦了莘莘学子的心,也辜负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有这些话语:"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  相似文献   

13.
2014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第一轮复习我们需要从中获得什么教训,需要做什么,这是远比狂练试题更重要的。本文试图从高三复习的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期待方家指正。一.基础识记高三复习每年为基础识记投入了大量时间,收获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其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集中时间专门复习拼音、成语等,重复记忆,低效耗时,学生学得头晕脑胀,很难有主动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翟永新 《教师》2019,(4):37-38
当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十分盛行,但从实际课堂观察来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交流分享并未发生,体现在交流分享中话题设计随意、精彩章节交流肤浅、文本价值交流缺失。作者以听到的几节一年级《小猪唏哩呼噜》阅读交流课为例,试图从儿童的需求、教师的角色定位、阅读交流的要旨和价值出发,提出教学建议,谈谈如何让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看来,境界是个好词。虽然这个词常应添加上修饰语,如崇高、美好、高尚之类,有时用大啊,高啊的。人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无论是思想水准还是学术技艺水平或是道德要求,全都是很不错的。所以,以境界为话题写作,范围限制并不太多。境界二字虽然有些高度,却似乎人人能够企及,只是高低而已(文字也只是高下而已,应当都能写作),只是最好运用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