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之友》2010,(6):64-64
端午联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赐宴群臣,席问出一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讥官联清代光绪某年,许多地方发生灾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李鸿章、翁同龢都是朝廷大员。有人就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他们:“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___世间荒。”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翁同龢是江苏某地人。这副对联的妙处在于把二人的官职、籍贯嵌入,如上联“合肥”的“肥”字与句末的“瘦”对比鲜明,讽刺深刻而尖锐。那么,你能据此在下联画横线处填入翁的籍贯,把对联补充完整吗?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常可读到一些对联。如《西游记》第十七回:“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对衬托环境、气氛和交待人物性格都起很好的作用。又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绣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  相似文献   

4.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春游芳草地”的最好时期。有人撰一联描绘清明时令景象,联云:“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联语既有感时之情,又有应景之对,引人吟咏,颇具韵味。下面再集录一些巧嵌“清明”的对联,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联海钩沉     
在对联家族中.有一特殊的联种。这种联构思巧妙,玲珑别致,趣味横生。这就是人物串名联,其中不乏流传广泛的优秀对联。 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 “老舍”、“凤子”、“胡风”、“龙生”都是当代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6.
除夕,若有雪,最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瑞雪兆丰年”的期盼。灯火辉煌中,信步走去,一任瑞雪飘飘落满肩头,一任目光有意无意地观赏着那大门、小门上大红的春联。间或一两副字好词妙的春联跳进眼帘,必驻足欣赏,品味再三,如小酌一杯,乐在其中。于是,春节观春联,平时观对联,大凡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名胜联、庙祀馆堂联都在我的兴趣中。 随着天南地北的见闻,名山大川的游历,风俗民情的考察,看到的对联多了,渐渐地感触到了对联背后那丰富的文化底蕴。譬如,同为帝王古都,北京的对联雍容华贵,西安的对联格高千古,开封…  相似文献   

7.
从五代至今,每逢新春佳节、喜寿丧悼、友朋投赠、园林题署、厅堂点缀以及店肆开张等等,人们多以对联表情达意,特别是在古代,撰写待文和属对是读书人的一种标志,也是检验才华的重要手段。而如今,对联渐渐不为中小学生所知,更不要说属对作联了,虽然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讲求对偶,学生们背诵不少,但会运用者却少之又少。加上多年高考不涉及,这种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似乎被“现代人”遗忘殆尽。所幸的是近几年不论是新闻媒体(春节联欢晚会、网络),还是高考都给对联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白化《学习写对联》一书,举了一些名联为例,第一页第一例为“邓小平撰写的对联”: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们伟大祖国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所谓“对联”,简而言之,就是“对应”“关联”的两句话。“对应”,指的是在形式上上下两句联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和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要对应相同;“关联”,指的是在内容上上下两句联语要互相有关系有牵连。  相似文献   

10.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自居易祠。自居易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1.
言志联品赏     
俗话说言为心声,对联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于作,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贴在门上。从联中“遍”、“尽”两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还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专程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12.
趣说联珠联     
对联里有一种联珠联,十分有趣,它上递下接,依次蝉联,好像一串珠子,类似修辞上的“顶针”。由于联语递接紧凑,所以生动流畅,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被誉为“民族国粹”。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许多文人墨客以联抒情,不少志士仁人以联砺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不少名联佳对更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进发,聪明才智的结晶。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不仅可活跃思维,开启智慧,还可陶冶情操,提高情趣。  相似文献   

14.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有数不尽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对联是中考“文化品味”专题训练的子项之一。如何让学生顺利理解并掌握对联的知识以及快速应对,是个关键问题。为此,我特设计了一节趣联妙对欣赏课,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图书馆、网络搜集趣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题材丰富多彩,格局千姿百态,用途广泛,雅俗共赏,很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墨客不但擅长自撰对联,而且喜欢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佳句组成对联。这种摘取前人名言名句组成的对联,就叫做集句联。历史上,像王安石、苏东坡这样的大文学家都十分热衷于创作集句联。王安石集的一副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该联上下句分别取自谢贞《春日闲居》和王籍《入若耶溪》,对仗工稳,意境优美,堪称集句联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有个名画家叫郭忠恕,画艺极精妙。一次他与几位同行同以“高峰图”为题绘画。别人的画都从山脚画到峰顶,巍巍峨峨,顶天立地;而郭忠恕却画云海之上,峰顶隐现,气象万千。相比之下,郭忠恕的画自然高出几筹。有人写诗赞日:“意在画山却画云,云海茫茫逞奇能。休道云际山形隐,胜他壁立一万仞。”这种“借云画山”的技巧,运用到写作上就是“借宾衬主”的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可以通过下列三种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一”到“十”,这10个数字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处处时时都离不了的。有意思的是在“对联”中有一种“十字联”,别具一格,极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对联与修辞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它来源于律诗中的对偶句。汉语中的许多修辞格都可以用在对联中,试析如下。一、对联中的谐音。如: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亮;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上联谐含着诸葛亮及其字“孔明”,下联谐含着李太白及其字“长庚”。  相似文献   

20.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