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人学思想是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教育理论的宝贵财富。人的超越性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人性假设,它源于马克思的人之二重性假设,基于这一假设,教育要培养人之超越性,更要坚持自身的超越性。道德的追寻是教育人学思想的价值追求,因为人之超越的过程也是人之意义的实现过程,作为成人之道的道德为意义的实现指明了方向,相应地,这种指向“成人”的德育是充满魅力的,在人之卓越的实现中,德育也具有了一种享用功能。生活的回归是教育人学思想的实践要求,因为道德是在人的生活之中不断建构的。21世纪以来,鲁洁先生基于知识人和知识论德育的反思建构了生活论德育,并在德育新课程中进行了“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探索,彰显了教育人学思想的儿童立场。  相似文献   

2.
生活论是鲁洁先生对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生活论转向是基于对人以及道德理解的转向的基础之上的。对其进行哲学谱系的探源之后发现,生活德育有其实践哲学(经验论)的基础。鲁洁先生撰文自我质疑,打开了形而上学(唯理论)的另一扇窗户,展现出了两种哲学背后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生活德育所提出的道德是源于生活这一哲学问题和为了生活这一伦理学问题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论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活德育是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引导和教育,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并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模式,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其实施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6.
丁纯 《教育文化论坛》2022,14(1):119-124
鲁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德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人。鲁洁认为,德育目标是将人带入德育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鲁洁关于德育本质及德育功能性的阐述,对当下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她提出的德育“享用性、超越性、生态性、经济性、生活性”观点,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探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德育作为一个新概念,能否为教育理论所认同,生活德育的开展何以可能,这需要我们做五方面的逻辑思考:生活是否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道德?为什么需要生活德育?如何理解生活德育?学校生活德育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8.
德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对他的德育思想进行过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本文则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基于他的生活教育论,探讨他思想体系中两个重要概念"知识""生活"及其与"德育"的关系,以分析、描绘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与目的;知识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期待对今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探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是教育界长期以来面临的严峻课题。20世纪高校德育的一个主要误区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未来高校德育发展的主要诉求。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往的德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课程,为儿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专门的时机与引导。目前课程标准制订和教材编写的改革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以及泛政治化是德育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要走出当前困境就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而回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是其走出低效性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柯尔伯格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创新是对我国传统德育模式的一种突破,是实现传统德育模式向现代德育模式的转换。德育目的论、阶段论和方法论是美国道德学家柯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在反传统的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活德育论是新时期我国德育理论的可贵探索。它紧紧抓住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特殊性,强调德育服务生活、回到生活、引导生活。它成功地批判了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和边缘化德育,指明了德育的独特价值,捍卫了德育的独立地位。它极大地改变着我国学校德育的面貌,使德育受到学生愈益广泛的欢迎。不过,生活德育论也存在不足,那就是:未能建立生活与德育的双向本质联系,生活逻辑的内涵不清晰,社会批判性不足。  相似文献   

15.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不可避免的归宿,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的,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种手段。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德育便成为一座孤岛。为了弥补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德育生活化便是合理的思路。一、德育内容——源于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之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要面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教育实践证明:品德是感染来的,这些感染来自多方面,学校、家庭和社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起航1997年11月,九江师范专科学校校长、"鲁门"弟子张乐天教授邀请鲁洁老师去江西举办"德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地点选在庐山,时值冬季封山,是举行学术会议的理想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