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的动力     
11月5日晴 静水深流,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让人不平静,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学习需要静,生活也需要静,“静”有时给人方向,给人动力。  相似文献   

2.
查静 《江苏教育》2007,(6):20-21
提到“静”字,人们会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寂静、平静、宁静、幽静……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描写的是“静”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一种独处的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没有私心杂念的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静……与静相联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明月、幽林、清泉、星空、古刹……一切皆让人宁静。在古人心里,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所见》是一首美妙的歌,是生活中的一幕鲜活场景,虽平白如话,却也令人回肠九转。尤其是那一动一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在这"动"和"静"的变化里,充溢着生活的情趣,带给人美的享受。立足于此,在教学中,我设  相似文献   

4.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5.
杨书凤 《河北教育》2005,(23):39-39
“太极”是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他灵活、机变,“静中触动,动中犹静”,“柔之与钢,相摩、相荡”。做为班主任也不妨借鉴“太极”的精髓,来做好学生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7.
“静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妙用文/杜清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静堂”,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开场静坐,移神醒脑教师进入课堂,不急...  相似文献   

8.
修晓林 《新读写》2013,(4):16-16
《家长会变奏曲》一文,以“急”、“忧”、“怕”、“静”为情感波动关键词,写出了一位胸怀大志、刻苦攻读的年轻学生,在家长会前后的心情变化。文章心理描写丝丝入扣,生活氛围生动贴切,有很强的现场感,让人感受到年轻学子生活和学业变奏曲中,因为激烈竞争带来的担忧和欢乐。只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关键词“静”,如果能够换成充满动感的词,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9.
复式教学中“静”与“注意”的初探平果县新安乡那曹小学黄庆祝,许大志复式教学是由“动”和“静”两部分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动”,指的是授课。“静”,指的是自动作业。“静”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认识,发展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人们的知识是在事物的运动——静止——运动中获得的,数学解题也离不开“动”与“静”的变化,有些用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若能将它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则常能使问题获得巧解。  相似文献   

11.
数学系动态问题是高考题中的一种新题型,也是在数学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一种新动向。在中国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认为动与静是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蕴含、相互转化。这些哲学思想折射出生活中动静形态的丰富内涵。本文以几个数学问题为例,试图探讨动与静的哲学思想在数学中一些应用,以供同仁们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活如果没有乏味的调剂,就不是生活。快乐,不可能永无止境,同样,美丽斑斓的生活也不可能时时伴随着我们。 “没有人的景色再美也只是静景”。同样,生活需要人们主动地参与和修饰。自然,这种参与是多种多样的,用雏菊编造一只小花环,卧在草地上眺望着天上的浮云,抑或一次天气晴朗的野游,都不会使我的生活过于乏味。 当然,我们不可能天天都如此闲适,学习占据着我们大量的时间,有许多同学不能忍受这样的“三点”生活——学校、食堂、家庭,而选择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去追求他们所谓的另类人生,但若能扳着手指数一数…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维诗中动静相衬,特别是以动衬静构成的意境美,是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王维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体现了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运用。而后期的诗,则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闲情逸致的生活,即山水田园诗。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运用已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14.
高年级作文     
表现时代变迁、生活变化这一主题的习作较多,但常常流于一般化。而本期《外公的“女较多,但常常流于一般化。而本期《外公的“女儿红”》选的角度则比较特别。小作者给文章开了一个很小的口子,以绍兴黄酒“女儿红”贯穿全文,从外公解放前喝“女儿红”是为了御寒,维持生计,到“三年自然灾害”时喝不上“女儿红”,再到如今喝“女儿红”是享清福,写出了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变化,脉络清晰,主题很鲜明。《门》也是一篇很独特的作文,小作者通过一扇扇门写出了学生生活的变化、受限制以及心中的无奈,是门将原本应该拥有的童年的快乐阻隔…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2008,(1):7-11
一、“动与静”的哲学思想 动与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最早见于老子哲学.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反复的,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这就是“道”的运动.诚然,老子把静看成是绝对的并不正确.但他看到了动和静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揭示动静关系的思想家.事实上,对动和静的辩证把握,正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6.
1.要“静”。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这是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静则思。所以要培养学生上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的道德品质。   2.要“动”。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随音乐节奏动作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巧妙的方法。   3.要激发兴趣。为了培植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热情,教师除了介绍作者…  相似文献   

17.
复式教学是一门“动”“静”搭配的艺术。一堂“动”“静”搭配合理的复式课,可以说是基本上成功的;而一堂“动”“静”不和谐的复式课,无论怎么说也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我上一、五年级复式语文课,觉得一年级小朋友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短,“静”的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而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多,需要多花直接教学的时间。因此,处理好这一高一低两个年级的“动”“静”搭配是颇费一些心计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意识到,采用  相似文献   

18.
明星新势力     
《快乐阅读》2010,(11):2-3
【“谋女郎”——周冬雨】顶着唯一签约“谋女郎”的头衔儿出道,“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周冬雨如今也成了娱乐圈里被人津津乐道的对象,这也让中国“最清纯”女生周冬雨一夜成名。“她干净得像一张白纸.她就是‘静秋一’.张艺谋用这样的语言对新晋“谋女郎”做出了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19.
叶景辉 《课外阅读》2011,(8):181-181
动点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也是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动点问题是以几何知识和图形为背景,渗入运动变化观点的。类试题,这类题型揭示“运动”与“静止”,“一般”与“特殊”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通过点的运动,使图形发生变化,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和几何计算来解决问题。总体解题思路是化“动”为“静”,关键是将其转化为相对静止的瞬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运动变化的几何图形”中,探究几何图形所具有的性质的“变”与“不变”是中考中富有活力的一类试题,本着重谈谈“直线平移、旋转”引起图形变化的性质的探充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要学会从辩证的观点看几何图形,抓住“动”中有“静”,也就是说图形虽然发生运动变化,但其中有些性质依然没有变化。这恰恰是指导我们探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