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5.12”地震诗潮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歌现象,它的出现不但使诗坛再度活跃,而且开阔了诗歌新的意象天地;从创作者的身份、传播方式以及创作方式来审视,地震诗歌都具有一种“草根性”;这种集体创作与集体式的抒情,更是继二十世纪以来诗歌精神的皈依与再度高扬。  相似文献   

2.
2008年6月12日 雨 今天,6月12日 空中下着雨 下着六月的雨 像是一个感性的汉子 正在痛快地大哭 犹如此刻的我 手拿报纸,读着 最新统计的震灾罹难人数 眼泪悄然而落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是一个老话题。以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为例,论述了我国新闻自由表现的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新闻自由的实质,提出要实现我国新闻自由应具备的前提和保障,指出通过5·12地震报道,应该看到我国政府的进步、媒体的进步、新闻自由的进步,以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媒体新闻自由的实践正在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漫漫时光长河中的一个瞬间,注定将凝结成一滴永恒的泪水,载入华夏史诗的国殇一章;汶川大地震,九百六十丸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个圆点,注定将凝铸成一座悲怆的纪念碑,将大自然施虐人类的一个最惨烈的黑色记忆用原名可在人类历史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育》2008,(8):4-7
2008年5月12号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里氏8.0级大地震深深震撼了华夏儿女,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无私、勇敢、坚韧等可贵品质让世界为之侧目。灾难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真正的幸福?如果幸福是对自己生命的精心呵护?  相似文献   

6.
六朝出现了许多新的诗型和诗歌母题,"赠答诗"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建安是赠答诗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建安赠答诗的艺术风貌中深切体现出"风骨"等许多特定的质素.建安诗人在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赠答诗多有开拓之功,为后世赠答诗的写作创立了典范.建安以后,中国赠答诗形成了一种类型,并盛兴起来,影响了整个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7.
孟子引诗呈现不同的特点:与国君谈话侧重"以史说诗";孟子个人语录中多断章取义且具有格言、警句的特色,表现出训诫的意味;与门弟子答问注重道德、人伦、学问的教诲。但就引诗方式而言,"一是作自己立说的证明,一是陈述历史事实",而"以史说诗"是其显著的特点。这与孟子的"法先王"思想、"迹熄诗亡"诗学观念以及"权"的思想有关;亦是向国君谲谏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全国震惊,世界震撼!我们期盼已久的苏碧群先生摄制的《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四川灾情纪实》摄影集即将面世。“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碧群先生先后几十次冒着余震、塌方、泥石流的危险,艰难的跋涉在方圆十几万平方公里地震带上,行走在被地震撕裂的大地、山河、城乡之间。他面对一幅幅撕裂、破碎、悲怆、震撼的画面,  相似文献   

9.
曾经,你阳光下的笑脸,一如鲜花般灿烂曾经,你在父母的呵护中,生活得比蜜还甜曾经,你的家园,有小河流淌、绿树环抱、鸟鸣串串曾经,你的校园,有书声琅琅、欢笑阵阵、书香长伴可是,那一刻的山崩地陷,剥夺了你所有的美好缤纷的世界在瞬间只剩下黑暗你大声呼喊,却听不见父母的回应你  相似文献   

10.
在灾后重建非常成功的“汶川经验”背后,灾害导致的巨大数量人员的遇难给灾区共同体社会所带来的精神性、心理性创伤仍需要时间来加以抚平,诸多仪式依旧维系着生者与死者的原有的社会性关系。在实际经验中,因遇难者遗体的集中埋葬、遇难地就地封存,使得原有的可以借助墓地、墓碑完成的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关系无法成立,因此地域共同体社会中遇难者的非宗教性的悼念、追思等仪式得以强化。在此背景下,对遇难者的种种纪念仪式的再探讨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袁培杰 《红领巾》2009,(7):79-79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那样坚强不屈 面对山崩地裂的灾难,你的眼中充满愤怒和冷静 你挥动双臂,扒开废墟 你的眼中燃烧着生命的希冀  相似文献   

12.
何李新 《天中学刊》2009,24(6):80-82
唐代许多男性诗人在诗歌中注入浓重的女性色彩,诗歌中的女性存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尤以李白为典型.他在众多描写妇女的诗歌中,或经由时空想象把女性奉为崇高的他者,或刻画现实女性对男权的依附与僭越,种种书写策略展现出两性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诗人对女性形象的大量书写所掩盖的恰恰是真实女性的缺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创作心态。创作主题与审美风范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实验诗的创作特色,并深入地探讨了实验诗走向终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后高校青年志愿者积极行动,参与抗震救灾活动.这不仅弘扬了抗震救灾精神,发扬了爱国主义传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还锻炼了高校青年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实现其自我成长和发展.然而,针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救助中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还存在的缺乏专业性、自主性、社会支持以及持久性、连续性等问题,政府、高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建立灾害救助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协作机制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能使诗有别于或超越现实世界,从而达到超验的完美境界.台湾诗人洛夫十分注重营造、熔铸诗的语言,把现实陌生化,从而创造全新的审美时空.而且擅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韵律、含蓄等必要的技巧,将生活语言提升为诗的语言.此外,诗人还善于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并运用于现代诗的创作,并且创造了新的诗体"隐题诗".  相似文献   

16.
废名“诗的内容”说与传统性灵诗学具有极多的交集,如其“最见性情”论与言志缘情理论一脉相承,其“幼稚、纯洁”说与明清“童心说”一贯,其在性情与格调、格律关系问题的论述,也与性灵诗学取得了高度一致.二者虽然精神相通,但言说背景与解决的问题仍有不小差异.废名诗论是在破坏“旧诗”规范的基础上,为新诗理论寻找资源支撑和为新诗立法服务的,具有重要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于“死亡”主题,狄金森既是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将千百年来的“死亡”之谜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既不掩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同时也展示出对于“永生”和“真与美”的祈盼和追求。诗人的“死亡诗”及其死亡意识,在不断地进行“生与死”的思辨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些诗中",明月"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写到"明月"的地方多达300余处。我们从这些咏月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孤独和苦闷正是其中的主旋律。因此他借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失望以及乡情和友情,在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