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2.
发表在今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怎样治理城市交通阻塞症——武汉市交通改革、整顿纪实》,是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立体感”的好作品。这篇通讯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作者善于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宣扬一种什么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谈论培养名记者,许多人想当名记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记者呢?当一个名记者又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新华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范长江著作《通讯与论文》可以为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讯与论文》一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都是通讯,共二十二篇,其中十八篇是战事通讯,反映抗日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后半部分是论文,共十八篇,大都是谈记者修养的,也有一些是关于国新社、青年记者协会和韬奋的回忆、纪念性文章.通读全书,觉得长江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新闻战士的形象.从长江的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他成名的奥秘,从而得到鼓舞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1984年,还是中学生的笔者在校同橱窗看到一篇人物通讯,这篇刊载在《中国青年报》的通讯,题目叫《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当时正值初冬,笔者被这篇通讯吸引,在橱窗前流连忘返,以致于迟到后受罚站了几节课。  相似文献   

9.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10.
郭梅尼 《传媒》2000,(7):26-29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是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这篇通讯是中国青年报关于张海迪战役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张海迪这件工作的一部分.张海迪的宣传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这次大战役的结果,这篇通讯起了一定作用.这里,我仅就在采写这篇通讯中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1.
榆林记者站王忠杰采写的通讯《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是一篇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的好通讯;是一篇清“左”破旧、搞活经济的生动报道。这篇通讯,曾受到编委会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好评,荣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这篇通讯有哪些新鲜、浓郁的陕北特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选择主题和材料上,具有陕北新颖而独特的特色。凡是熟悉陕北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今年8月3日至10日的上海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电扇大战”说明了什么?》和《“冰箱热”引出的思考》两篇通讯,从宏观经济的高度揭示了当前家用电器市场上电扇积压和电冰箱脱销这两个问题的内在矛盾,并探讨了出路。引入注目的是,这两篇通讯都有一个长长的作者名单,除了一位解放日报记者外,还有六七位该报特约记者,其中大多数是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4.
1986年6月,我采写了长篇通讯《彭真回乡记》刊登在《?望》周刊上,有些报刊觉得写得不错,全文加以转载。几个月后,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又指令全国各地整党办公室印发此文,要求各地党委组织广大党员阅读这篇文章,学习彭真同志的伟大胸怀,因此又有许多报纸转载了此文。1986年5月下旬,彭真委员长到山西视察工作,我作为新华社的记者随行采访。细想起来,当初采写这篇通讯时,我确实是有些思想活动的。首先,作为彭真同志回乡探亲的随行记者,我被他老人家的伟大胸襟和高…  相似文献   

15.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吸引读者,能感动读者。但是,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当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文章时,是否能被它打动呢?假如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吸引他人? 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新兵,近年来,我陆陆续续在国内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其中有散文、小说,也有消息和通讯。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两篇,一篇是通讯《心灵的震撼》,一篇是人物专访《面对李威》。 对于这两篇文章,我都是在做了大量采访工作之后才下笔的,并且几易其稿,写到高潮之处,禁不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读到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眼睛总是格外明亮,心里总是高兴难言.宋汉炎、肖邦明、王清三同志撰写的人物通讯《大山提供确证》——记郧县枧沟村小学民办教师徐家明(载湖北日报1995年5月11日一版正头),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记得通讯发表的当天,我一口气读完,又佩又喜.而时隔1年多,当我再次捧读这篇通讯时,不由得又兴奋地用笔在上面画了些红圈和红线.这些圈和线,像摇曳的鲜花, 像明亮的火焰,令我细细琢磨,读了再读.而诵读之间,仿佛听到了这些文字发出的美好声音,看到了这些文字构成的美好画图,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这篇通讯何以有如此魅力?它的写作成功之处在哪里?通观全篇,我认为除了提炼主题、谋篇布局、材料取舍之外,在写作技巧上,有这样几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理解的媒介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写过一首《摸鱼儿》词,里面有一句:“脉脉此情谁诉?”也许因为这首名词中有此佳句,所以《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第四版的一篇通讯用了这句词作为标题,就显特别有韵味,令人喜读  相似文献   

18.
把语言锤炼得更生动一些一篇通讯能不能写成功,除了主题要鲜明,事例要过硬,结构要巧妙外,还要看语言是否有特色。笔者十多年前曾经采写过一篇题为《邙山脚下稻谷香》的通讯,这篇通讯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几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他们说这篇通讯语言比较有特色,读起来能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回想当年采写这篇通讯时,第一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因为事例缺少情节,语言没有感情色彩,写完后读给几位同志听,大家都觉得太“平”了,感动不了人。这样的稿件若发回报社,当然只有挨“枪毙”的份。咋办…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美的新闻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在这方面,我有过一番尝试。3月22日,《新疆军垦报》第三版刊登了小通讯《老杨脱盲记》。我深深被四十二岁的工人杨让喜发愤脱盲的精神所感动。但是,这篇二百多字的小通讯,不解渴,觉得言尽而意未尽。我想再写一下,怎么写?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再写一篇《老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