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是师生的互动共生,教学中更多的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是联结师生的纽带,是点燃学生道德认知的火把,缺乏了情感的投入,品德课堂将了无生机,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在品德教学中要唤醒和激励学生的情感,摆脱空洞枯燥的说教,做到情理交融,实现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2.
就目前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在教学方式中偏向于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是一种“纸面化”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品德课,有效提高低年级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呢?作为一名品德专职教师,通过一年自身的实践,我觉得应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引、听、说、评、做等方面,构建“立体化”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情感教学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积极化的过程。热爱学生必须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品德要求和自主选择。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依赖情感的力量,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把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在思想品德课中注重情感教育,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学缺少"情"便失去了它应有的绚烂本色。小学品德教学是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教学,体现品德学科的"生命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师挖掘文本价值,寻找情感激发点。创设情境,可以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提升情感体验。运用多重评价,进而实现情感内化。有了情感的基石,品德课堂才能盈满生命情感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千篇一律,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画学生背,也听过一些公开课,无非就是改改形式,课堂气氛活跃了一些,多媒体用的多了些,大部分是换汤不换药,课一上完,"品德"与"生活"就相互脱钩,学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仿佛品德课就像数学课一样,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实际上品德课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高尚的品德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虽然说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已成共识 ,但纵观当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不难发现 ,人为地造成情感机能性缺陷还是比较突出 ,这也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引发、体验、投射、激励 ,促使品德主动性内化。一、情感引发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赖于道德情感的引发和鼓舞。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内化的催化剂 ,如果道德知识没有染上情感色彩 ,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情感的引发 ,开采情“源” ,以“源”引情 ,以情催化 ,感动生情。…  相似文献   

7.
因工作的需要,我经常要下校听课,经常要组织各种公开课观摩活动,也经常要开展或参与一些诸如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教师评比的听课活动,不少青年教师总这样问我: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简称“品德课”)教师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把握和驾驭课堂教学才算是一堂好课?针对这些问题,我有时感到很茫然,无从回答,因为“精彩源于细节”,涉及一堂好课的细节实在太多了。但有时我又感到不难回答,因为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不能老是被好课的各种细节所束缚,如能做到一些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不算是好课。一堂好课对于…  相似文献   

8.
李红 《教育与职业》2006,(29):79-80
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是提高品德学科有效教学的关键。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必须是以“为生命而完善”为基本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生命原点,关注学生当前的、具体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并使其成为一个能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从而才能使品德教学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感染性,因此,采用“情感教育法”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质就是用教师的爱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较深感化的过程。那么,怎样使情感教育服务于品德课教学呢?  相似文献   

10.
周红芳 《教学随笔》2009,(10):29-31
去年,身为品德学科教研组长的我精心组织了一次“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提高品德课实效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在活动中,一位年轻的老师执教了一堂二年级《我与小动物》的品德与生活课。整节课无论是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是从教学的准备来说都是相当充分的,可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引起了所有听课教师的争论,并最后导致了教研活动的“补课”,但也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动品德认知向品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及健康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情感德育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达到以情育德,使道德在美好的情感中得到内化,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生思想品德测试是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项得力措施.为此,我注意了下面三点: 一、双项命题,“知”“行”统一.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关键,是目的.因此我在品德测试中注意了双项命题,“知”“行”统一.一项是认识、情感方面的测试(对人们思想行为及社会现象的判断评价等),由品德课教师评分;二项是意志、行为方面的考查(做出了什么努力,有什么行为表现等),由班主任和学生集体共同评分.综合上述两项评分,才是学生品德实际得分.这样评分,就能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积极锻炼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3.
突出情感体验是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音乐能育德,音乐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有其独特的教育作用。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能培养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趣。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善于运用音乐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一“对话过程”,其实质就是三方面“情”的相交融汇的过程,因此,应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即阅读前的情感激发,阅读中的情感交流,阅读后的情感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一、运用语言艺术——以言传情教学语言是拨动学生心灵的“乐曲”。品德与生活教材本身就是有“情”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参与情感,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而且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取得高度一致,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在导入新课、讲述故事、描述  相似文献   

16.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道德力量、道德准则的有血有肉的心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情感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规范学生的情感行为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是人的品德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个体上的差异,有效开发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理论研究者和讲授品德课的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作为教授品德课的教师将自己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整理出来,与其他品德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探讨,以促进品德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1.新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相似文献   

20.
王琴 《辽宁教育》2010,(9):52-53
成就一堂好的品德课的因素有许多,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激发、教学活动设计的精妙体现、生成资源的巧妙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运用等等,其中,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该如何优化课堂语言,营造情感磁场,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