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2.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让整个教学活动的落实具备更强的实效性,能够真正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保证学生的整体体验,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好的引导与发展。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5.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学活动存在形式化、浅层化的倾向,教学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怎样避免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浅层化,促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深化呢?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游春美 《考试周刊》2014,(76):172-172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时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得实又学得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活动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一、精心设计活动,体现趣味性学生的品德和社会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依靠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的,无论教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获得真知。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是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出发的,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建构工作,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教学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强调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儿童的知识、经验、情感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但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活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新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整合、重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追寻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6.
<正>开放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实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8.
赵茶珍 《新疆教育》2013,(15):85-85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标准的细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力求做到从儿童的自身出发,进行开放型教学。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体验并研究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世界。让儿童的课程生活真正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并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果老师只想靠课堂上的讲授和课内的一些模拟实践来达成这些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老师们根据孩子和学校实际所设置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特色作业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为学生的道德形成之路奠定基础.所以要想上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在生活中找品德,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课堂,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为孩子们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